当前位置:首页 > 佛教经典

《楞严经》第七套:十八界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6>

《楞严经》第七套:十八界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6>

1、楞严《楞严经》第七套: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讲题:《大佛顶首楞严经》。经第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套界主讲:慧律法师主讲。本藏

《楞严经》第七套:十八界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6>

2、性>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楞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经第

3、套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本藏《楞严经义贯》660页。性>我们今天用浏览的楞严方式,把《楞严经义贯》的经第十八界简单的看一遍,因为我们在《楞严经讲义》文言文已经讲得非常详细了,套界这样浏览一遍可以从头再贯串。本藏所以,性>佛法就是不怕重复、不怕厌烦,这就是佛法,如果你把佛法回归一心,那么就简单了。

4、所以,事跟理你统统要清楚,譬如说你见性了,可是,你教理上、教义上不会讲,没办法表达,你只知道说那个不生不灭的本性,或者说八识跟四智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所以,不可以通宗不通教,通宗不通教,开口野人笑;通教不通宗,如水灌竹筒。也就是说:你教理上很通达;可是,你心性不明,如水灌竹筒,灌不进去,不会通,竹筒中间有节,一节隔开来,水灌不进去;一个人没有通达心性的时候,他讲经或者是为人家开示,他自己都没把握,不知道这样讲到底是对还是不对,因为他没有回到自己心性的故乡,就没有办法描述那个故乡的风景是什么。

5、那么,通宗不通教,开口野人笑,通宗,就是通达佛法的心法、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可是,在这个事相上,对义理上不容易比喻,也不太会讲,所以,就变成说大家崇拜他的德行,大家也了解说:麻烦您开示一下。那他开示的就是几句:放下。他没办法讲啊,字、经典看不来,也通达心性上的东西,但是教义、教理上的东西,事相上的语言、文字,却没有办法。

《楞严经》第七套:十八界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6>

1、一个弘扬正法的法师,必须通宗,同时又要通教,才有办法的。尤其是现代人、知识分子,网络特别发达,你要没有现代的知识——物理、化学、科学、种种的环保,这些知识性的领域,医学、包括外太空,要弘法又更困难。因为坐在台下的水平有的很高,有的念到博士了,你这个法师如果说懂得那一点皮毛,说句实在话,他根本就瞧不起你,你还没有讲,他第一个就把你秤轻了。

2、所以,勉励法师要好好的精进用功,事跟理都要通达,教跟宗务必要体悟,也勉励我们这些护法居士大德,好好的听法,然后我们把佛号念得有味道,对极乐世界的住址认识得很清楚:喔。原来东方是表迎接阳光;原来西方是表示歇即是菩提要到极乐世界去,就一定要懂得放下的道理,那我就是全部放下,就执持这一句佛号,你到了,这一下子就到极乐世界了。

3、也就是说:真的念佛的人,是不能对这个世间的假相有任何的烦恼心、执着心,是完全不可以的,一心只有佛号,这是真正懂得净土法门,叫做一心不乱。我们一般看经典,忽略了那个:入三摩地,斯为菩提,不懂得这一句话,入三摩地就是你念佛一定要进入三昧,才真正的进入菩提,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啊,诸位,看经典总不能少那几个字。

4、常常有法师把净土法门讲得很简单,就是说十念往生、临命终~这是一个鼓励的话;但是,有时候会误了大事,众生他就认为:我临命终念十念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了。他不知道这是佛为了众生九品莲花的各个众生所设立的一个勉励的作用、一个饵;大家都去造五逆十恶重罪,临命终念十念就可以接引往生。这句话重点是含义,就是佛有大慈大悲,能够救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何况你们精进用功,是一句勉励的话。

5、诸位,哪一个造五逆十恶重罪,在临命终还会想到说:我要念南无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他平常根本就不懂得认识极乐世界是什么。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9680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