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楞伽开示(二百三十三)【注释】彼彼诸病人,良医随处方;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妄想非境界,声闻亦非分;哀愍者所说,自觉之境界
1、共读共读楞伽开示,楞伽良医二百三十三,开示【注释】彼彼诸病人,百注彼诸病人良医随处方;如来为众生,释彼随处随心说妄声闻所说随心应量说;妄想非境界,为分哀声闻亦非分;哀愍者所说,众生自觉之境自觉之境界。应量亦非楞伽经义贯是想非由成观法师编纂的,由台湾省高雄文殊讲堂慧律法师主讲。境界界今天芯记禅院与大家继续共同学习高僧开示。共读欢迎各位有学之士,楞伽良医有修之仁者,开示各位高僧大德,百注彼诸病人开悟见性的释彼随处随心说妄声闻所说仁者在评论区批评指正,指引教授,开示教导芯记禅院后学之人的学习感悟,悲悯在家学人,无善知识指导难免对经典望文生义,产生种种宗教妄想。 2、学“楞严楞伽”开示要用智慧,不能钻文字的牛角尖,不能被艰涩的文字转出烦恼来,要透过文字,见到文字背后的本来面目,见到真如佛性,见到我们人人本自具足的那个。学精典,体悟比理悟要重要得多。看《楞伽经》你说记不住,其实没有人能记住。抓住里边的某句话成为你的生活指导,正好对应了你生活里边,你正好又执着了一件事、两件事,那么你看经典里边的某句话,正好一下子指导了你那件事。 3、那这句话你就记住了。经文:【彼彼诸病人,良医随处方;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妄想非境界,声闻亦非分;哀愍者所说,自觉之境界【注释】“彼彼诸病人”:“彼彼”,为“彼”之复数,重复其词以显其复数,犹言“彼等”。 4、“病人”,指众生,九法界之,的,众生皆,都有,病,唯诸佛究竟无病。所以,现在的人,为什么这么多的人得到忧郁症,很多人去跳楼自杀,躁郁症、忧郁症,这些莫名其妙的文明病除了饮食、睡眠啊,最重要的就是内心那个深层的那些执着,所以长年累月睡不着,再来加上年岁大的时候,慢慢地慢慢地老化,头脑就越来越不灵光,老化也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要让我们的脑筋更清晰,不得种种的不必要的病,那么这个佛法就非常重要,佛法,你内心里面能够充满着智慧,每一念都是那么地善良。 5、善良是可以治病的,不发脾气也就很少闹胃病,嗔恨心也没有,你看,整个身体慢慢地调伏,就调伏了心,那么身体的病,它会减轻的,而且就算身体有病,他也知道这个是业报身,该受的,心也不会烦恼,所以这个心治疗好的时候,它可以承受很大的病苦,还有很大的逆境,就变成一个很健康的人,众生无法承受的,要跑去自杀的,可是在一个学佛的人来看,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啊,你一定要记住,学佛的人就是要把不幸转成般若智慧,任何不幸的事情,变成一种可贵的经验,能够转,能够转动,可是众生没办法,碰到家庭不幸的话,种种的这些生老病死,一下子无法承受,人都快发疯了,你无法承受了,这个人好好的,怎么突然这样子,没多久,死了,哭得死去活来,他会活过来吗。不会,那么因此啊,我们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拥有一颗般若的心,这个万病就尽除,这身体的小小的病,其实没有什么,但是那个内心里面那一颗无明烦恼,这个是大病,因此,医生只能医假病,佛陀医的是真正的病,你体会得出来吗。世间人,你感冒啊、头痛啊、高血压,医生医的,都是假病,而佛陀能医的是,佛陀医的是真正的病,真正的病,不在身体啊,真正的病,在心。 1、“良医随处方”:“良医”,是指如来,以如来能治众生一切身心之病。“随处方”,为随众生之病而开与处方。 2、“随心应量说”:谓如来随众生心之差别,且应其所知之量而为之说法。“妄想非境界,声闻亦非分”:谓如来以自觉圣智,应众生之根机器量,而建立种种法门,分别成就一切众生,如是悲心,如是方便,如是智力,绝非外道为自心妄想所迷者之境界,亦非声闻乘能了之分,以其悲心与智力皆不足故;所以,悲心跟智力就是成佛的两大支柱,因此,悲心就是天下无不可原谅的众生,能原谅,同时要把他救拔,但是有很多的众生的业力太重了,不是你有办法用悲心的,你这个悲心不能让它拖下去,这个悲心不能滥,滥慈悲,那不行,悲心的背后,要加上智慧的力道,所以你的慈悲里面,充满着智慧,你的智慧里面,又充满着慈悲,两者,缺一不行,没有智慧的慈悲,叫做滥,会引来很大的后遗症,我这个人很慈悲,太慈悲了,引来一大堆的后遗症,没有智慧处理这件事情,太慈悲了,那么,可是智慧力不够也不行,那么,如果你有大智慧,却不够慈悲,当然有大智慧的人,就不会这样子的啦,就是你要有一些智慧,可是呢,不够悲心,走,我们去度众生,嗯,任他们自生自灭啊,这跟我们也没什么关系啊,人家师父说有时候,要学自私一点,我的意思,不是这样的喔,我的意思是能度的,还是要度呢,是说:你没办法改变你老公,或者你老婆,改变你的儿女这个时候,要学自私一点,就是要对自己好一点,不要受他影响,继续学佛,是这个意思呢,但是你能救的,你还是要去救他,所以,这个悲心跟智慧力,要继续地培养。而发大乘心,久远修行之菩萨,乃能得其少分。 3、“哀愍者所说,自觉之境界”:此为哀愍一切世间之如来,所说其自证自觉之境界。所以,没有大悟见性,佛所讲的圆顿大教,他是说不出所以然的,因为他们没有本地的风光,也没有见到真如的自性,他所体悟的,都是用猜的,在语言文字,听起来很像,可是,就少了那么味道,就是没有开悟的味道,没有真如的味道,那不像是悟道,悟道,他就当然讲本地风光,随手拈来的,看书,不看书,他都是本地风光,有那个味道,味道,有那个味道就差很多了。【义贯】“彼”等众生有如“诸病人”,而如来犹如“良医随”其病症而开予种种“处方”。如是,“如来为”一切“众生”,“随”其“心”之差别,“应”其器“量”之大小而为“说”法。 4、此以大悲为本,大智慧为用,随机应量建立施设之境界,“非”为自心“妄想”所迷之,的,凡外凡就是凡夫,外就是外道,的“境界”所能及,小乘的声闻也不是他的本分事,小乘“声闻亦非”其“分”。非其分,就是没有这能力、能耐,去理解佛的自觉圣智。此为“哀愍”一切世间“者”之“所说”,是为了同情一切世间,让他知道,究竟义的,如来自证“自觉之境界”。我们今天很有福报啦,很有福报,能够怎么样能够,虽然还没有到佛的境界,可是能够理解说:喔,原来佛是离一切相,离一切法,离一切知,离一切见,离一切生灭,喔,知道,至少知道这一些。 5、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佛如何像一位良医一样,针对众生的不同病症,即众生的不同心性和需求,开出相应的“处方”,即教授佛法,共读楞伽开示
二百三十三【注释】彼彼诸病人,良医随处方;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妄想非境界,声闻亦非分;哀愍者所说,自觉之境界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