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大纲(目次解说)15
1、楞严《楞严经》大纲,纲目目次解说讲题:《大佛顶首楞严经》。次解大纲,楞严目次解说主讲:慧律法师主讲。纲目 2、次解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楞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纲目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次解④计[一切依报正报皆半有边、楞严半无边]之邪见。纲目 3、次解经文【四者,楞严是纲目人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次解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注释:[以其所见心路筹度]:谓此行者于其定中,以定力所伏故,其行阴之迁流趋于极缓,他便觉得他的行阴已灭,及至出定,才发觉行阴仍在,于是他便以为他的行阴灭了之后又再生起。如此他便见行阴是时生时灭,于是以自己的心路之历程去筹度,而计着法界一切依报正报皆是如此处于时生时灭、半生半灭的状态中。 4、这又是外道人以自我为中心,而卜度计着一切的另一个例子。义贯:[四者,是人]想阴既尽,行阴现前,即以定力研[穷行阴],欲求其[空,以其]入定出定时[所见]行阴乃时生时灭,即以自[心路]历程[筹度]计着[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又以此推,[明其世界]中[一切所有]之物象,亦皆[一半有边。 5、]这个就是没有大悟。乱讲,很可怜的外道。我们非常有福报,听到如来的正法,知道他的错误。 1、结语:堕为外道。经文【由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义贯:[由此]自心魔所作祟,而邪[计]妄[度]诸法[有边无边]之戏论,因而[堕落]于[外道]之恶见,即学佛法成外道,以致[惑]乱自他[菩提]正觉之[性,是则名为第四]类[外道]所[立]之[有边]邪[论]。五,堕四种矫乱论。经文【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什么叫做[不死矫乱]。 2、[不死],指不死天,即无想天之果报。外道计无想天为究竟涅槃处,故又称之为不死天。且说修行人一生一世若不乱答人家,死后当生彼天,你就是不要乱答。他们又说,若自己实在不知,而勉强回答,就会造成[矫乱]。 3、因此为了避免矫乱,他们立了一项规矩:若有人问任何问题,身为本派弟子,你就应回答说:[这是秘密言词。],因为自己不知道。 4、或者含糊其词作不定答,因为他不知道,他不是大觉的世尊啊。他回答不出来,又怕答错了,又想往生无想天,他就不敢乱答。佛对他们这种作法就呵斥说:[此真矫乱。]佛真了不起,这才是真正的矫乱。 5、回答不出来,又不敢回答,你只是避开问题,并没有面对问题啊。亦即他本来是为了避免矫乱,而模棱两可、含混其词,结果反而成了真正的矫乱,以其言词闪烁不定故。因为没有大悟啊,而不是象如来、世尊。《楞严经》大纲
目次解说15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菩萨有两种因缘会失去戒体
- 那些令人欲罢不能的“暗爽时刻”
- 这11个高效能习惯,请逼自己养成!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译文
- 弘一大师: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分段贯释 法用分第四
- 阅读和写作,都不能脱离真实的生活
- 身体会发臭的人,是因为他们不持戒律
- 损己利人,虽损而不损
- 这世上没有什么比真正的快乐更重要
- 让你痛苦的事情里,也藏着你的人生意义
- 苦尽甘来,是好茶亦是好人生
- 跑因果道场搞附体,还不让去寺院
- 虚云老和尚亲闻:四位前世为僧,但后世不愿出家的案例
- 赶快把楞严咒学会,背得出,这才是佛教徒所应有的行为
- 虚云老和尚:自恨早不预修,年晚多诸过咎
- 念佛具足定学之实事
- 赶快把楞严咒学会,背得出,这才是佛教徒所应有的行为
- 这11个高效能习惯,请逼自己养成!
- 认识自己这件事,越早做越好!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