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第三套:经前十门?17>
1、楞严《楞严经》第三套:经前十门讲题:《大佛顶首楞严经》。经第主讲:慧律法师主讲。套经 2、前门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楞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经第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套经在经典里面讲,前门依《菩萨戒》讲:受菩萨戒的楞严大比丘,不顶礼小乘戒的经第比丘,因为他们不发菩提心所以,套经我如果今天到泰国,前门看到比丘,楞严柬埔寨、经第缅甸这些比丘,套经统统可以不必顶礼,因为我受菩萨戒。 3、但是,站在比丘戒就很麻烦,比丘戒就是:先受戒者一定要在前面,后受戒者,一定要跟先受戒顶礼。所以,这个到底要不要顶礼。譬如说:我看到一个出家四十年的,到泰国去,看到老比丘,你说:我要不要顶礼。你替我的立场上想想看,要顶礼,犯菩萨戒;不顶礼,犯比丘戒,还真的是很难做。 4、顶礼,犯菩萨戒,因为受菩萨戒的,不顶礼小乘的受比丘戒的,我们大乘叫做菩萨比丘。我们有一个特别的名称,叫做菩萨比丘,「比丘」前面还加「菩萨」二个字喔好大。所以,如果你到泰国去,我们到泰国去,看到一个……譬如说:泰国的僧王,出家四十年我可以不要顶礼啊。 5、信徒去:顶礼僧王。居士应该顶礼,我可以不用顶礼。可是,你如果到泰国去,大家都顶礼他,出家比我早,不顶礼不好意思。我也可以给它换另外一个角度,我也可以给他顶礼,站在比丘戒的角度,我不犯戒;我也可以不要跟他顶礼,我站在菩萨的角度,我也可以不要跟你顶礼,因为我是菩萨比丘。 1、大小乘之诤论,已经有一千多年,到现在是无解,唯一的就是互相尊重。所以,到泰国去,他们也不管你什么菩萨不菩萨,我穿这样长衫,挂着念珠,那个泰国的小男孩,我走过去,他就问我:少林。你是不是少林寺来的啊。就是:你是不是少林寺的啊。 2、他们只知道少林寺而已。所以,讲到这个菩萨戒,就是附带的,我们有苦衷,是真的很辛苦。「菩提」,义为「觉」,或者是「觉悟」。「萨埵」,梵文,义为「有情」。 3、「菩提萨埵」合称,有三种意义:一、「正在求觉之有情」,又称「大道心有情」。二、「已经觉了之有情」,也就是菩萨已非迷位的凡夫,而是已经有证悟,位列贤圣,贤圣皆是已觉了之人,非是迷惑之凡夫,第三、「求自觉、觉他之有情」,菩萨为求自度、度他,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自求开悟、亦令他开悟,之有情,也就是所谓「上求下化」,上求菩提一切智、下化六道诸众生,为什么我们中国法师要加一个「上、下」。 4、就是这个道理。有一个法师,他的徒弟六个,剃度的比丘六个。 5、这个老比丘很聪明,他认为命法号很麻烦,他就第一个命:广唵,唵嘛呢叭弥吽的唵。第二个字:广嘛;第三个字:广呢;广叭、广弥、广吽。所以,他叫他的徒弟:唵嘛呢叭弥吽。徒弟马上统统到,六个统统到,这个法师很聪明。《楞严经》第三套:经前十门?17>
《楞严经》第三套:经前十门?17>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