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第十二套:?13>说三摩中 二十五圣圆通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1、楞严《楞严经》第十二套:。经第13>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套>通章讲题:《大佛顶首楞严经》。说摩萨耳 2、中圣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圆通音菩主讲:慧律法师主讲。观世根圆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楞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经第 3、套>通章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说摩萨耳《楞严经讲义》,中圣974页第一行,圆通音菩经文:【六根亦如是观世根圆,元依一精明,楞严分成六和合,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尘垢应念销,成圆明净妙。】他说这个六根也是这样子,是依照一精明,这个一精明在《楞严经》的重点,是带有少分妄的真心,带有少分妄的,我们给它一个名词叫做一精明。 4、那么这个一精明反应在六根的门头,就分成六和合。简单讲:眼睛叫做见精,耳朵叫做闻精,嗅精、尝精、觉精、知精,虽然是六精,但是,其实是一精。所以,六精是反应在六根,是粗;那么一精明呢。它反射进去就比较深层。 5、简单讲:一精明接近如来藏性;但是,它又不是如来藏性。所以,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处成休复,如果我们运用这个耳根返流照性的话,那么休复,我们往外叫做出流、叫做奔尘;往内的话叫做返流、叫做照性。 1、所以,一处成休复,照性就是六用皆不成,六根的这些妄用都失去这个能,放下这个能所,尘垢就应念销,慢慢慢慢的就成为圆明净妙,所谓:山河大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就是这个道理。[此法合,言六根中性,亦如幻人之诸根是也。]为什么叫做幻人呢。因为每一个人的身体,其实都是四大的假合,内四大跟外四大的尘,其实是一样的。 2、所以,你说有这个人,其实是错觉,也就是我们每天跟我们睡在一起的这个色身,竟然是不实在的;那么我们拿这个不实在的东西,去追求无量无边的外在的这些尘缘,所谓快乐,把这个妄动、刺激当作快乐,那么悲哀的事情就一定会延续,后来一定会碰到。众生所谓的快乐,是希望在这个无常法里面要去抓住它,瞬间要抓住它;可是,这个是错误的,所有的事情只能成为记忆,包括你摄影、包括你照相,那个都只能成为回忆而已,只能成为记忆而已。所以人们不是抓到实体性的东西,是抓到那一种记忆、那一种感觉,而把错觉当作是感觉,而他没有直觉,没有见性,所以误认为每天要看一些东西刺激他。 3、所以这个叫做幻人,外面叫做幻境。[一精明,是依真妄和合而起,]大家都知道这一句是方便说。 4、[而为六精之总相,即本经所称,陀那微细识。六根是能依,一精是所依,故曰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依此分为六性,]六种性质变成作用不同,眼能见、耳能闻、鼻能嗅、舌能尝、身能触,那么,第六意识意能知,叫做[和合根尘][合上幻师,幻作男女,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也。 5、]一机就是一根,从一根返流照性。[《正脉》云:当补两句,虽见六用殊,惟一精明转,合喻中虽见诸根动二句方全。][一处成休复:即指耳根反闻照性,合喻中息机。]息机就是停止奔流,往外奔尘,现在返流照性就是把它歇。《楞严经》第十二套:?13>说三摩中 二十五圣圆通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楞严经》第十二套:?13>说三摩中 二十五圣圆通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照看你自己的心
- 要以法相见,不能以情相牵
- 十行位的「行」指的是什么呢
- 《大手印》浅析讲记(一百二十九)知冷知热知疼知痒这知觉性就是真心 真心似镜 境界似影
- 如果不吃肉,吃蛋可以吗
- 《大手印》浅析讲记(二十二)妙解岂容无著问,沤和争负截流机
- 《大手印》浅析讲记(二十五)未容拟议主宾分
- 《大手印》浅析讲记(七)
- 哪十种行为是犯了盗戒
- 《佛陀的格言》二十七、信心
- 《大手印》浅析讲记(七)念起即觉绵密保任由觉照进而为寂照再到无照无不照
- 《大手印》浅析讲记(五十三)做功夫令心坦然住 不擒不纵
- 施食有很多好处,一般人看不到
- 《楞严经》第二套:总论(义贯绪论)?12>
- 《大手印》浅析讲记(十)妙有者具足见相就是见性 性相不二 色空不二
- 《大手印》浅析讲记(一百零八)依于妄念调修法身在妄念上做功夫将其斩断
- 这样的慾望,把我们的身心都繫缚住
- 十行位的「行」指的是什么呢
- 《佛陀的格言》十九、幸福
- 《佛陀的格言》六、慈爱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