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为何不赞叹世间上的荣华富贵
「须菩提!佛为富贵若菩萨摩诃萨远离般若波罗蜜,赞叹如恆河沙劫寿,世间上财施、荣华法施及禅定福德,佛为富贵迴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赞叹于汝意云何?是世间上人得福多不?」 这个地方,和前面的荣华相貌有一点不同;但是,原则上还是佛为富贵一样,还是赞叹用有所得心修功德。 「须菩提!世间上菩萨摩诃萨」他不学习大乘的荣华无相法门,「如恆河沙劫寿」做什么呢?财的佛为富贵布施、法的赞叹布施,去饶益一切众生去。世间上「及禅定、福德」,他不但是财施、法施去饶益、利益众生,而他自己还学习禅定,学习这个四禅八定。学习禅定的时候,这个禅定是大福德境界,「迴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没有禅定,没有禅定做功德,都是散乱的善法;得了禅定,那就是叫做定善。 所以善有二种:散善和定善。那么这个定善── 有了禅定,就容易有神通,所以对于度化众生是很有效,的确是有效!但是,若是有所得心,没有般若的智慧,没有入圣道,禅定还靠不住、神通也是靠不住的。是「禅定、福德,迴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人财施也好、法施也好、禅定的福德也好,他都迴向无上菩提的,这样子。 这个「迴向」,这两个字怎么样解释?应该解释一下也好。这个「回」是回转,「向」是对向,是个方向,或者说是志向,这个「向」就是人的志愿,叫做向。就是你在学校读书,你目的将来要做什么呢?就是那个目的就是你的一个方向。那么回转,就是转变你的方向,转变你的志愿,就是这样意思。这样意思,说是在这里怎么样解释呢?就是我们不是佛教徒的时候,一般非佛教徒的人,他们也都有向,有方向的,他们方向什么呢?就是希求世间的荣华富贵,或者是愿意生天国去享福去,就是这么一个方向,非佛教徒都是这样子。现在转变成为佛教徒的时候,这个希求世间的荣华富贵,或者希望生天国,这个都是不究竟的,这都是苦恼的事情,荣华富贵实在是个骗人的局面,并不真实是荣华富贵,是苦恼境界。佛不说世间的国王大臣是荣华富贵,佛不这么说,因为那些人很苦恼。只有你若是学习成就圣道,把烦恼贼杀死了以后,你才是荣华富贵,你真实是自在安乐的,不然都是不安乐。 我这里,我想出一个故事。就是隋文帝,隋炀帝的父亲:隋文帝。隋文帝还应该说是一个好皇帝,原来是南北朝的对峙的局面,他是统一了,把中国搞的还是很富强,这话不提。他的宫里面,当然是有一个姓陈的夫人── 陈夫人,是他的年轻的时候结婚的夫人,当然,做了皇帝了,就是皇后了。但是,他又在皇宫里很多女人,又有一个心爱的一个年轻的女人。 这一天,他办完了国家大事,就回到家里去了。回到家里,就去找那个年轻的女人。一找呢,说这个人被人杀死了,被人杀死。他立刻这精神就不正常,说:「我做了皇帝还不自在,还有人搞我这件事,搞我这些事情。」他立刻就骑着马,就不在正常的道路上跑,就是乱跑,跑到野外去,各处跑。后来和他亲近的这些大臣,有两个人也就骑着马,就把他找回来、请回来了,请回来了。回来以后,这个大夫人就向他磕头,拜一拜,这个时候就正常了,精神就恢复过来了。 那么这看出来,隋文帝有这种事情,就是他做了皇帝,一切都是随心满意的?也不是!他欢喜的事情,还有人来给他破坏,其实就是陈夫人,把他那个亲爱的人杀死了,杀死了。当然,这样说,这还算是轻微的,其实那就是一种苦恼! 我们看那个刘邦。刘邦到做了皇帝以后,他很早……,他的夫人就是吕后;但是,那是从小的时候的太太。做了皇帝以后,很多的太太,其中有一个是戚夫人,他好像是都欢喜这个戚夫人。戚夫人生一个儿,就封之为赵王,那么他欢喜赵王这个儿,他认为这个儿像他。他有心把吕后生的儿── 吕后生的儿已经封之为太子了,有心把他废了,然后封这个戚夫人的儿子如意── 赵王,封他为太子;但是办不到。虽然是汉高祖刘邦不得了!但是也是办不到。办不到怎么办呢?天天就是抱着这个戚夫人哭,天天是这样哭。后来也是安排了一下,没有用。结果是被这个吕后,这个谁呀?汉高祖死掉了以后,死掉以后,这个吕后的儿子是孝惠帝吧?就做了皇帝了。做了皇帝,这个吕后就把赵王如意调来了。调来的时候,但是惠帝还欢喜这个弟弟,保护他。那么那吕后就想要杀他,杀这个赵王;但是这个惠帝保护他。但是有一天,她把皇帝调到别的地方,就剩下一个小孩子在那里,她就用毒药就把他药死了。后来,又把戚夫人调来了。调来以后,怎么办呢?就把她鼻子割去了、两个耳朵也割、把眼睛也挖出来,然后把两个胳臂、两个腿都砍掉,放在盐缸里腌起来。腌起来,然后叫她的儿子来看。惠帝一看,就吓得不得了!「哎呀!这人怎么这样子?」后来就有病了。有病了,惠帝就死掉了。死掉以后,这个吕后就是垂帘,就等于是做了皇帝了。 所以,我感觉这个富贵的人家里面,就是这种事情,就是这些皇帝表面上看是很威风,很大的权力;但是,家里的事情,就是完全都是烦恼。所以,你说我们一般人都愿意做董事长、愿意做总经理、愿意做皇帝,等你做上去,你就知道那个味道是苦的,并不是快乐。 所以,佛不赞叹世间上的荣华富贵,这就是唯有佛法能够杀掉了烦恼贼,才是安乐的。人内心里面有贪瞋癡烦恼,那就是苦恼事,无论你有几大的富贵,那都是假的。只有是断了烦恼,断惑证真,得入圣道以后,才是自在安乐的,只有这一样。所以,我们相信了佛法以后,我们多做功德,能够财施、能够法施,利益众生,将来我们福报、智慧也能大一点;能修了禅定,没有欲了,能够生到色界天去,也非常的安乐,但是终究有一天也要死,还是不能了脱生死。 这样说,所以这个迴向就是需要了。所以,佛教徒要回转你原来的那种方向。你原来希望得到荣华富贵:「我能够生到天上去,享天福。」这样的思想是错误的,要回转你原来的方向,改变成佛法的思想、佛法的方向。佛法的方向是什么呢?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我们一切佛教徒的最后的一个方向,我们要到这个地方来,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是我们的方向,是这样意思,这叫做迴向。当然,我们日常做功课,我们也迴向。迴向,那又有其他的种种迴向,也是很好,要利益众生也是好:「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个迴向也是很好的。 「迴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汝意云何?是人得福多不?」这个人得福多不多?须菩提言:「世尊!甚多!甚多!」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深般若波罗蜜如说修行,乃至一日财施、法施、禅定福德,迴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福多。 你同样是财施、法施、禅定福德;但是,你用般若波罗蜜来迴向的时候,用般若波罗蜜来观察的时候,你的福德就大过没有般若智慧的功德了。 何以故?什么原因呢? 是第一迴向,所谓般若波罗蜜迴向;若远离般若波罗蜜迴向,是不名迴向。须菩提!以是故,若菩萨摩诃萨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方便学般若波罗蜜迴向。 那么这是说出这个原因。什么原因呢?是第一迴向,就是所谓的般若波罗蜜的迴向。加上了般若波罗蜜,就是观察这些功德:我修的财施也好、法施也好、修的禅定福德也好,都是毕竟空的;它是因缘生法,也是毕竟空的。我迴向无上菩提,无上菩提也是因缘生法,也是毕竟空的。说是能修财施、法施、禅定福德的,能迴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人,这个人的色受想行识也是毕竟空的,迴向者不可得,这就是般若波罗蜜的迴向了。这个迴向是最殊胜的!所以叫「第一迴向」。 「若远离般若波罗蜜迴向」,你若不能这样迴向,「喔!我做的功德很多很多,你不如我!」这样子,「是不名迴向」。 「须菩提!以是故,若菩萨摩诃萨,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方便学般若波罗蜜迴向」,你应该「方便」── 就是善巧方便的智慧,或者是採取这个行动,你要学习这个般若波罗蜜的迴向,你要进行这个迴向。这样迴向的时候,就没有毛病,没有毛病,你就能够心里很安閑、很自在的,就与诸法如能够相应的。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诸佛称名赞歎愿
- 真实的能量只存在于当下
- 老僧一打坐,能消万两金
- 绍云老和尚:只要坚持一到两年,你到哪一天往生都能预知时至
- 归心净土的杨杰居士
- 缘起于心, 而修于心。
- 真实的能量只存在于当下
- 绍云老和尚: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 持名念佛虽易,亦须真信切愿
- 盖洛普优势咨询丨找老板沟通前,他说:“最想把野心说出来”
- 绍云老和尚:我们无量劫来,都是堕三途的时间多,在人道的时间很少
- 禅宗单刀直入直下见性
- 汝能修净土,安隐无惊疑
- 绍云老和尚:只要坚持一到两年,你到哪一天往生都能预知时至
- 舍,可以养福;静,可以益寿。
- 活着,就要善待自己。
- 法从缘起,果从因生
- 禅宗黄檗希运禅师心法精要及其实修指导
- 舍,可以养福;静,可以益寿。
- 画中禅机:《十牛图》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