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起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将心是忏心则名为真忏悔。’ 我初出家的若灭时候,一到庙上去就是时罪拜梁皇忏。那庙上正在打水陆,亦亡那个时候还没有落发,心起就在佛学院里面学习佛法,将心也就听到这个颂,忏心但是若灭不明白。「罪从心起」这个意思可以懂得多少,时罪「将心忏」就不是亦亡太明白,「心若灭时罪亦亡」,心起这个心还会灭吗?也不是将心太懂,「心亡罪灭两俱空,忏心是则名为真忏悔」更是不明白了。但是经过很久,不断地学习佛法,心里面就有一点分别。 「罪从心起」,有罪过的事情、有过失的事情,对于自己、对于他人都有伤害的事情,是从心生起的。‘法句经’上说:「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也是这样的意思。世间上的事情完全都是从心开始的,没有一样事情不是从心开始的,没有这件事。就是这个房子,它是由心开始的,这个桌子也是由心开始的,说是那个苹果也是由心开始的,乃至这个世界都是由心开始的。但是如意的事情暂时不提,就是有罪过的事情,对于自己的伤害太大了,这件事应该要注意。 它是从什么地方发动的呢?就从自己的心发动的。或者是由瞋心造罪,或者是由贪心造罪,或者是由疑惑心、高慢心,或者是由愚癡而发动种种罪过的事情。我们没有得禅定的人,和得禅定的人不一样。 我们没有禅定的人,心里面发动一件事,它一定要通过身、口,在身体上表现出来一个行动,在语言上也会表达出来的。身体表现出来杀、盗、淫,在语言上发表出来妄言、绮语、恶口、两舌。由内心的发动,通过了身、口,这个罪过的事情就造成了。造成这件事,有的人是一时的冲动而造罪,有的人是有计划的把这件事造成了。这个有禅定的人他不一定,他不一定要通过身、口,他只是内心里面作意,这件事就做成了。有禅定的人我们不说。 「罪从心起将心忏」,生起了罪过的事情,造了很多有严重罪过的事情,不是佛教徒、不相信因果的人,他是另一回事;相信因果的人,感觉到我造了罪,将来还有后患的。后患若来到的时候可是不得了,趁着它还没有来到的时候,佛法中有忏悔法门,我要发诚心、发惭愧心,在佛菩萨前、在善知识前要忏悔。「将心忏」,就是要用诚恳的心、要用惭愧心、要用智慧心来忏悔自己的罪过。 忏悔自己的罪过,在经律论上有三种忏悔法。一种是「作法忏」,就是我们出家人这个羯磨,作羯磨法忏悔。第二种就是「取相忏」,取相忏就是或者是我们拜‘大悲忏’、拜‘梁皇忏’,或者是‘三昧水忏’,各式各样的忏法忏悔,要有诚心:我从此以后再不敢做这种罪过的事情了!你有这样的诚心,对于佛菩萨有恭敬心,就是一直地磕头也能灭罪。灭罪的时候是有一个相,佛菩萨会给你一个相,或者你见到大莲花了,见到光明了,见到吉祥的瑞相的时候,就表示你的罪过灭了。 这个罪过灭了,有几种罪过灭:一种是障道的罪,说我修止观就是修不来,人家都能修得好,我就修不来,就是这个罪过障碍你,使令你的止观修不好;这个障道的罪若灭了的话,止观就能修得好。当然还有一个罪,你最初,我们佛教徒都是受戒的,受戒的时候,「是不杀生戒能持不?能持!」,你在佛前说是能持,现在你不持了,你违背了你自己的诺言,你对佛菩萨有不恭敬的这种行为,这个罪也就灭了,这个是叫遮罪。再还就是堕落三恶道的罪,也就灭除了。不过还有一样罪不容易灭,如果是杀害生命这条罪,你要还他一命,这个罪是不能灭的,将来有因缘的时候,你杀他一命还要还他一命的,这个是不能灭的。 「将心忏」,你发诚恳心、发惭愧心磕头,是能灭罪。「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这个地方是指「无生忏」说的,指「无生忏」,就是观察一切法是因缘有,也不自生、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一切法空了,观一切法空。观一切法空的时候,你的执着心就没有了,内心的执着就没有了。我们的执着心在我们佛教徒来说,执着这句话常常在口边上在说,「执着」,但是执着这句话还是很深的。 不执着是圣人的境界,执着就是凡夫。我们凡夫,譬如说我现在我心里面比较和平、比较平静,也没有起贪瞋癡的烦恼,但是也没有什么慈悲心,也没有好、也没有不好,就是平平静静的这样子「平常心」。平常心这个时候是清净、是不清净呢?如果严格地说,是不清净。因为什么说不清净?因为你的执着心还在。怎么叫做执着呢?譬如说现在来一个老虎,来老虎的时候,我们平常人,不要说是一般的平常人,就是学过经教的人,你不修止观的人,止观就是修也修得不相应的人,也同样有这种问题,就是来一个老虎的时候,你就认为真实有老虎来了,你不知道这是假的,不知道这是虚妄的。 怎么叫做「虚妄」呢?「如梦中境、如水中月」,梦里面的境界,做梦的时候自己不知道是假的,你醒了梦的时候知道梦里面的境界是假的,这叫做虚妄。譬如说:水里面的月亮不是真的嘛,天上的月才是真的,水里面那个月和天上的月相似,但是它不真实,是虚妄的,有而不真实。我们的生命体,乃至世界上一切的事情完全都是虚妄的,都是如梦中境、如水中月,都是不真实,但是我们就认为是真实的,这叫做执着。 你修止观的时候,「观」这一切法都是毕竟空寂的,我们就是执着是有的,这也就是执着。执着是有,执着是真实,这都是执着。这个执着心有什么不对呢?它的不对是非常地严重。我们起贪心、起瞋心就是因为有执着,你才起这个贪心、才起瞋心的;如果不执着的时候,这个贪心、瞋心不能生起,一切的烦恼都不能生起。一切烦恼的生起,就是因为有执着而生起,所以执着是烦恼的根本。 「心若灭时罪亦亡」,就是你要通达一切法都是如水中月、如镜中像。说那个人骂我,这是假的,不是真的,是毕竟空的;说那个人赞叹我,这是假的,如水中月、如镜中像,是毕竟空的,你心就不动;赞歎你心里不欢喜,譭谤你心里也不在乎。我们有执着心的时候,如意的事情就生贪心,不如意的事情就生瞋心,你这样子一直在执着里面生活,这是我们凡夫境界。 我们平常认为我心里面有了贪心,这是不对的,这还算是有点程度的人。没有程度的人:「我贪心是对的,我理直气壮,我骂你是有道理的」,这个瞋心来了,自己还认为有道理。若有点程度呢,不管别人怎么样,我有贪心就是不对,我有瞋心就是不对;若没有贪心、没有瞋心,还有一个执着也是不对!这就是要再进一步了。你不重视般若波罗蜜的人还不知道这件事,那还是凡夫境界。所以你静坐的时候,你一直地重视奢摩他的寂静住,而不去修般若波罗蜜的毘钵舍那,你永久是个凡夫境界。 所以现在这上面说「心若灭时罪亦亡」,这个心灭是什么呢?就是执着心灭了,不是你这个明了性的心没有了,变成个木头了,不是这个意思。你变成个木头,你罪就灭了?不是那么意思,是你的执着心灭了,你有这般若的智慧了,在一切法上心里面不动,心不随境转了,这个时候你的罪灭了,这时候是圣人了,不是凡夫了。 这个罪灭了的时候,就是你以前造的所有的罪,譬如说这个罪要使令你到三恶道去,到地狱、饿鬼、畜生受苦的话,现在完全息灭了,不会再到三恶道去受果报了。所以那个初果圣人不管是怎么死的,他心里面正念分明,而不会有颠倒妄想,这个初果圣人。我们凡夫很难做到这一点,很难做到这一点的,所以靠不住,有可能这个人会到三恶道去,就是虚妄分别。 所以现在这个人,他又能够作法忏,他又能取相忏,他又能够无生忏,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心里面与第一义谛相应了,就是执着心没有了。这个时候「心若灭时罪亦亡」,所有的罪过都没有了,这个三恶道的罪没有了。但是这个话,本来就说到这里也就可以了,不过再多说一句也好:就是三恶道的罪是灭了,但是里边有点问题,就是有定业、不定业的问题。如果是不定业,你这个罪是属于不定业,那就是完全消灭了,就没有事了;但是若是定业,还是有点问题。 什么叫做「定业」?就是你欢喜做这件事,你做这件罪过的事情明明白白的,做完了你很欢喜,这件事就是定业,就是决定要受果报。现在你修这无生忏,能把执着心灭了,那就是不到三恶道去,但是这个定业怎么讲呢?他可能会重罪轻受,有可能这样子。就是不会受那严重的果报,不会,轻微的苦恼你还是要受一点,轻微的苦恼,就是你在人间受一点苦,在人间你可能会被人家毁辱了一下,别人轻视你、毁辱你一下,或者是你得了一场病,反正也就是要有一点不如意的事情出现,这样子这个罪过就结束了。 所以这个圣人有的时候也有点事情,难免也会有这些事情的。但是在圣人他那个般若的智慧上来观察,他不介意。你毁辱他一下,他不介意;他有点不如意的事情,他心里面用这般若的光明,也不介意。和我们凡夫不同,凡夫有一点事情就不得了,「我要找律师告你!我要到法院按那个铃去。」圣人没有这回事,无论怎么严重他都不在乎。 「心若灭时罪亦亡」,这是圣人的境界。但是这种忏法要深入经藏的人、通达第一义谛的人才能做这件事,他才能这样做,能做到什么程度是一回事。「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你的执着心也没有了,你造的罪这个果报也没有了,这两件事都没有了。「是则名为真忏悔」,这是真实的忏悔。真实的忏悔就是你修无生灭的止观,是真实地能灭除一切罪的根本,使令你转凡成圣了,从这么以后再不造罪了!因为没有造罪的烦恼了,罪是由烦恼造的,这个时候把烦恼的根本消除了,再不造罪了。所以这个忏悔是从根本上忏悔,是最有力量的忏悔,是不同的。 但是若是我们不能够修止观,你不能修止观,我们又不能作法忏,那只好取相忏。取相忏也好,就是能把这个罪过消灭了。但是你的烦恼还在,你的执着心还在,你这个执着心没有灭,没有灭有可能还造罪,所以取相忏不如无生忏那么样地深刻、那么究竟圆满。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如何判断犯邪淫戒的轻重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三十)【义贯】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此识为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四十三)【讲义】汝虽多闻,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如来说为,真可怜愍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九)【义贯】阿难,譬如瀑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踰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 龙树菩萨的故事
- 共读楞伽开示2(上)——《 楞伽经》的传奇传承苏东坡先生护持楞伽经公功不可没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六十七)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三)约理即以无我之真我,起不闻之真闻,闻如是之法,法法皆如,法法皆是,唯一如来藏性,为此经之理体,是为闻成就
- 有两种人念佛最老实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四十四)【讲义】寅二别明即妄即真(分四)卯初会五阴即藏性 二会六入即藏性 三会十二处即藏性
- 随机阅读
-
- 长者不在于年迈耆老,而在于修行的成就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一十九)【讲义】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九)本经三定别名,仍存梵语者,即尊重不翻之例。此三名最重要,又最难解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三)欲漏 有漏 无明漏
- 憨山大师彻悟心性的故事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零六)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阿难!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
- 共读楞严开示(十九)谈七趣、劝离、以警淹留 辨五魔、令识、以护堕落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九十三)【义贯】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
- 儿孙之爱难捨,如何防治爱慾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九十七)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九十)【讲义】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一十九)【讲义】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
- 一门深入专修,不要夹杂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五十七)【讲义】巳五 识阴 (分三)午初 举喻合法 二 就喻详辨 三 结妄归真 今初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零九)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一十八)【讲义】惟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 文殊师利菩萨降伏魔王波旬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四十一)【讲义】万法都是心法跟色法,万法不是精神就是物质,说心色二法,即可了知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四十七)【讲义】午二就喻详辨 阿难!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九十七)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