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学基础

五位百法——心法的种类功能与意义

学习佛法的位百第一个困难,就是法心法为不了解名相的含义所障碍,并且法相名词多以万计,种类更不容易从各个名相之间得到系统的意义认识。但是位百,假如我们能够从某些有系统性的法心法名相去学习,而弄清楚其意义和联繫性,种类也很容易克服这一困难。意义

五位百法——心法的种类功能与意义

大小乘的位百论典中,多以心、法心法心所、种类色、意义不相应行、位百无为五位法来作为说明和统摄一切法的法心法规范。如小乘的种类《俱舍论》以五位七十五法来说明和统摄一切法,《成实论》以五位八十四法来说明和统摄一切法,大乘法相宗,以五位百法来说明和统摄一切法。这里举出大乘的五位百法来作一简单地介绍,就可以知道佛典中所说的一切法的基本意义和系统了。

在《百法明门论》一百个法当中,最先提到的就是心法。百法说心法是「一切最胜故」,即在一切有为法中,以心法最为殊胜。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佛法告诉我们:一切众生,造善作恶是这个心,六道轮迴也是这个心,乃至成佛作祖更是这个心。

我们常说:学佛的目的,在于了脱生死,离苦得乐,或者说在于破迷启悟,断惑证真。一个行者真正要达到这个崇高目标之前,最重要的前提,便是如何将我们的心改善、净化,使之达到最极清净光明的地步,这是一个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

佛言:心净则国土净,心秽则国土秽。又说: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由此可见,「心」是一切诸法的中心,世间一切法,都是依着心在左右与指挥。因此,如果我们学佛而忽视了心法这个问题,那么一切的作为与努力,皆属枉然。

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一、眼识─依眼根了别色尘之作用

二、耳识─依耳根了别声尘之作用

三、鼻识─依鼻根了别香尘之作用

四、舌识─依舌根了别味尘之作用

五、身识─依身根了别触尘之作用

六、意识─依意根了别法尘之作用

七、末那─译名意,内缘第八妄执为我

八、阿赖耶─译名藏,能藏一切种子

为何说此八种为「略」呢?蕅祖直解说:「心性离过绝非,尚不可名之为一,云何有八?若论相用,浩然无涯,今就有情分中,相用最显着者,略有八种」。

由上述可知:所谓八识,乃是就心性之相、用上说的,并非在本体上说话。既是就相、用来说,则心性之相用,可谓无量无边,何止八种?今百法说心法有八种,乃是就有情众生之心理现象与作用中最显着的来说,此点不可不知。

那么,心法的意义为何?百法赘言:「心法者,总有六义」,哪六种呢?

一、集起名心:是说心有收集、保持、储藏一切法种子的功能,并且在因缘成熟之时,又能令这些种子,一一发起现行。具有这种功能的心法,特别是指第八阿赖耶识。

二、积集名心:是说心有熏习成一切法的种子的功能。具有这种功能的心法,特别是指眼、耳等前七识。

以上「集起」和「积集」二义,可说是互为因果。譬如:我们听经、阅藏,则经由眼识、耳识及意识之熏习作用,将清净的种子,熏入第八阿赖耶识中,储存起来(这是心之积集义)。他日以我们所见所闻,为他人复诵、讲解,即是种子发起现行之功能(这是心之集起义)。换句话说:集起是偏在现行上说,积集则偏在种子上说。

三、缘虑名心:是说心有攀缘,思虑一切法的功能。譬如我们静坐室中,想念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便是心的缘虑功能。

四、或名为识:是说心有时叫做「识」。识就是了别的意思。我们的心对于境界有明了分别的功能。

五、或名为意:是说心有时叫做「意」。意就是相续不断的意思。我们的心,剎那不停,前念灭,后念生,生灭之间,无有间隔。

六、或第八名心,第七名意,前六名识:是说若就「缘虑」义来说,八识皆可名「心」,若就「集起」义来说,则只有第八可以叫做「心」。因为唯独第八阿赖耶识能集诸种子,起现行故。

若就念念生灭,平等无间之义来说,则八识皆可名「意」,若就「恆审思量」义来说,则只有第七末那识可以叫做「意」。因为唯独第七末那能恆审思量第八为我故。

若就了别境界之义来说,则八识皆可名识,若就了别粗显境界义来说,则唯前六识可以叫做「识」。因为前六识能了别色声等粗境故,至于第七、第八所了别之境,则微细难知。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9680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