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修行实践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三十四)复次大慧,若菩萨摩诃萨,欲知自心现量,摄受及摄受者妄想境界,当离群聚、习俗、睡眠

共读楞伽开示

1、共读共读楞伽开示,楞伽量摄离群二百三十四,开示复次大慧,百复若菩萨摩诃萨,菩萨欲知自心现量,摩诃眠摄受及摄受者妄想境界,萨欲受及摄受俗睡当离群聚、知自者妄习俗、心现想境睡眠。界当聚习楞伽经义贯是共读由成观法师编纂的,由台湾省高雄文殊讲堂慧律法师主讲。楞伽量摄离群今天芯记禅院与大家继续共同学习高僧开示。开示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三十四)复次大慧,若菩萨摩诃萨,欲知自心现量,摄受及摄受者妄想境界,当离群聚、习俗、睡眠

2、百复欢迎各位有学之士,菩萨有修之仁者,各位高僧大德,开悟见性的仁者在评论区批评指正,指引教授,开示教导芯记禅院后学之人的学习感悟,悲悯在家学人,无善知识指导难免对经典望文生义,产生种种宗教妄想。学“楞严楞伽”开示要用智慧,不能钻文字的牛角尖,不能被艰涩的文字转出烦恼来,要透过文字,见到文字背后的本来面目,见到真如佛性,见到我们人人本自具足的那个。学精典,体悟比理悟要重要得多。

3、看《楞伽经》你说记不住,其实没有人能记住。抓住里边的某句话成为你的生活指导,正好对应了你生活里边,你正好又执着了一件事、两件事,那么你看经典里边的某句话,正好一下子指导了你那件事。

4、那这句话你就记住了。经文:【复次大慧,若菩萨摩诃萨,欲知自心现量,摄受及摄受者妄想境界,当离群聚、习俗、睡眠,初、中、后夜,常自觉悟,修行方便;当离恶见经论、言说,及诸声闻缘觉乘相,当通达自心现妄想之相这一段,想要修这个圆顿大教的,这一段非常非常的重要,看起来很平常,但是却是重点。复次大慧,如果菩萨摩诃萨,如果有菩萨、大菩萨呢想要知道,准备要修行,体证自心从现量境界。

5、摄受,就是能摄取的心,以及摄受者,就是所取的境啊,妄想境界,因为它太简化了,就是皆自心所现的妄想境界,它这里少了好几个字,所以看不懂,就是说能取心的摄受,所取境的摄受者,都是自心所现的妄想境界,那就这一句这样看就看得懂了,因为它少了好多的字,所以就看不懂突然会冒出妄想境界呢。所以说,能取心的摄受,以及怎么样。

二百三十四复次大慧,若菩萨摩诃萨,欲知自心现量,摄受及摄受者妄想境界,当离群聚、习俗、睡眠

1、所取境的所摄受者,都是自心妄想,自心所现的妄想境界。接下来,可是非常重要,这个讲的,统统是普遍性,大家一语就中箭了,每一个人都有这些毛病,你要修行,这些一定要避免,为什么讲很重要,这些统统是众生的毛病啊,一语就道破了,虽然才几个字看一下:佛意思就是说:应当让你的身心,静一静,观照观照一下。当离群聚,为什么群聚呢。这个群聚就是讲一些没有意义的话,儒家讲,群聚终日言不及义,言不及义,就是讲哪一些没有意义的话,人很多,大家聚一聚啊,人我是非啊,嘻嘻哈哈,心情散乱啊,群聚,就是这些都没有悟道,这些散乱心,就是很浪费你的时间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群聚,就是浪费你的时间,讲一些没有意义的话这样,讲不完,众生,就是四个字,没完没了,他就是讲不完啊,阿婆讲不够,阿公讲来凑,一直讲,一直掺和、一直掺和。

2、后宫甄嬛传讲不完,讲到慈禧来,讲不完,一直搞、一直搞。没有意义啰,所以远离群聚。那个「离」要继续下去喔,不但离群聚呢,还要离习俗,这个习俗就是没有意义的文化传承,这些习俗,世间的习俗,没有任何的意义,不能启动你的觉性。睡眠,是离于睡眠,还要离喔,意思就是:不要睡太久喔,意思就是:睡眠要克制一下,够用就好,不能睡得像死人。

3、接下来,初、中、后夜,常自觉悟,修行方便;种种的方便,这个方便就是所谓的法门。所以,这里很重要,要离群聚,不要每天一大堆人聚在一起,群聚终日呢言不及义,没有任何的意义,离于习俗啊,要离于睡眠,没有意义的睡眠,初夜、中夜、后夜,常自觉悟,这种精进不懈,修行方便,修行种种的法门,方便破除无明。以下的更重要,当离恶见经论,喔,这个恶见就是外道的恶知见,外道的恶见,不外是有见、无见、断见、常见,为什么要离,这个一进去啊,就像斧头啊,砍掉你的菩提树,连根砍掉,为什么宁可百年不开悟啊,不可以一日走错路,这个恶见,完全断众生的慧命,在一刹那之间,诸位,恶见犹如斧头,你们看过,这个经典写的,恶见犹如斧头,断菩提树根,连根都砍掉,叫你,不要敬佛,不要敬法,不要敬僧,这个是恶知见啊,因为你的心本身就有三宝的,叫你不要发菩提心,什么极乐世界,这统统是造假,讲来讲去都是恶知见,这当离外道的恶见,经书就是,经论就是经书,这些外道的恶见,有见、无见、断见、常见,经论都不能碰,除非你有这个能力,有时候,外道讲了一些道理,你没有能力分别的时候,嗯,这一本书,真的也写得不错啊,就像有一个比丘尼,她看了一本书啊,我们不讲谁,她就,嗯,这本书写得不错,那个人写的书,我当然很清楚了,要不然怎么,沉默比较没有事啊,因缘不具足,还不能讲得太明白。言说,还有外道所宣扬的言说,因为,为什么要远离外道的经论,远离外道的言说,因为外道坏菩提正见,菩提的正觉之因,诸位,这个因一断掉,不可能有成佛,外道,之所以要远离外道的经论跟言说,重点在哪里。

4、重点在外道坏佛的菩提正觉之因,这个种子断掉,那你怎么能成佛。还有一种,要离发心不够大的,大悲力、大智力都不够的。及,当然是也要远离,及离于诸小乘人,声闻缘觉乘相,这个还是要离,所以那个「离」字啊,从头贯到尾,离于群聚,离于习俗,要离于睡眠,初、中、后夜,常正觉悟,修行种种的方便法门,也应当远离,怎么样见经论,也应当远离外道所宣说的法,它的言说,统统不能听,还有离于小乘人,声闻缘觉乘,因为没有大悲力、没有大智力。最后一个,依佛所说的法,当能,当,就是一定能够,当能通达,就是自己自证自悟了,一定能够通达,一定能够觉悟,自心所现的妄想之相,因为佛是过来人嘛,欲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所以依佛所说的法,当能通达觉悟自心所现妄想之相。

5、整句,我把它贯串一下:说:复次大慧,再一次告诉大慧,如果菩萨摩诃萨,想要知道,观照自己的心量,所现的种种妄想的境界你一定要了解,一定要了悟,能摄取的心,能摄受心,就是能取心,以及所摄受的境界,摄受者,就是所摄受的,前面是,摄受就是能摄受,后面这个摄受者,就是所摄受,所以加一个,这个底下一个摄,加一个「所」,那就更清楚,摄受者,就是能摄受,能取之心,所摄受者,就是所取的境,所以前面是,摄受是心,摄受者是境,能取之心,所取之境,都是自心所现的妄想境界,我们应当让身心静一静,如何能让身心静一静呢。当离群聚,讲一些言不及义的事,应当离于种种不合时宜,不能启动觉性的习俗,完全没有意义的习俗要远离,不要浪费时间,同时,要远离这个睡眠,太粗重的睡眠,是粗重的无明,睡眠要减少,初、中、后夜,常自觉悟,修行种种方便法门,同时应当远离外道的恶知恶见的经书经论,同时外道所宣扬的言说道理,因为坏了佛所讲的菩提正觉之因,千万不能去听闻,同时也要离于大悲力、大智力都不够的,诸声闻缘觉乘相,只要依佛所说的法,当能通达觉悟自心所现的妄想之相。那么整段贯串解释以后啊,再三,大家都明了了,明了,再来看这个注释,就很容易理解。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9680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