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禅与祖师禅
谛老在的禅祖师禅时候,观宗寺冬参夏学,禅祖师禅宗教兼修。禅祖师禅因为谛老最初讲经的禅祖师禅时候,外人都说他学来的禅祖师禅,不踏实,禅祖师禅他个人也以自己岁数轻,禅祖师禅不宜老早陞座讲经受人礼拜。禅祖师禅所以后来就又去参禅,禅祖师禅在金山一口气住了二年多,禅祖师禅以后又到其他地方掩过几次关,禅祖师禅专修禅定工夫。禅祖师禅后来又渐渐开座讲经;可是禅祖师禅与前所说的话,就大不相同了;因为他这是禅祖师禅从自己心地悟出来的。 谛老深得参禅的禅祖师禅利益,自己也很有见地,所以他在讲教的时候,也多注重静坐。学校每逢上课之前,先修止观,静坐一小时,就是先入定而后发慧。 禅、具云禅那(Dyana)这是梵语,译成中国文为「静虑」。禅那的本体为寂静,而又具足审虑之用,故曰静虑。静就是定,也就是止;虑就是慧,也就是观;定慧均等之妙体叫作禅那。 最初,释迦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尊者,破颜微笑,这是在西域禅宗的初祖。到了第二十八代,达摩祖师,在梁魏时代来到东土,为东土禅宗的初祖。达摩以下,慧可大师领得无言心印,为第二祖,僧璨为三祖,道信为四祖,弘忍为五祖。弘忍以下,有慧能神秀二位大师;慧能之禅法行于南方,叫做南宗,神秀之化盛于北地,叫做北宗。 南宗的禅法,纯粹得祖师禅之神髓,北宗的禅法,有些如来禅的痕迹,这是他们两宗的特异点。六祖慧能之下,又分出南岳、青原、两系,南岳传于马祖,青原传于石头。马祖之后最盛行,辗转传持;而又分出伪仰、曹洞、临济、云门、法眼、五家。到了宋朝,临济之下,又附扬岐、黄龙、两个支流。总起来说,就是五家七宗。 中国之称为「禅宗」,始自李唐时代,故中国之禅宗也就在那个时候最振兴! 天台宗门庭讲修止观,不讲参禅,其实修止观和参禅用功的方法虽不同,然而它成佛的目的却是一样。参禅是抱定一个话头,从疑中去参悟;止观是大开圆解之后,从信中按照一定理路去修证。止观是以慧门入手,先悟后修;参禅是从行门入手,先修后悟。(上根利智,亦有修悟同时者。) 从慧门入手的,如让人先睁眼而后行路;从行门入手的,如让人先行路而后睁眼,这就是因为众生的根器,有「法性」与「慧性」之不同。「法性」根器者,自以修门先入为相应;「慧性」根器者,自以悟门先入为相应。 如密宗,为「法性」人多,故以修法是尚;台宗为「慧性」人多,故以悟理为先。这里所谓悟,并不是开悟、证悟、而是承佛所说诸了义经之法相,启后学之解悟,然后用性德能观之智,而观所观之境,由此才能证悟。虽修悟先后各殊,然修极自悟,悟极是修,亦未尝二致。 不过从「行门」入手的,是刳旧习而力猛,很容易走岔路,—如无闻比丘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从「慧门」入手的,是克旧习而力弱,很容易走入轻狂。修止观的,初修空观,次修假观,后修中观。参禅的人,初破当面关,次破重关,后破末后关(牢关)。 禅之中,还分如来禅与祖师禅;例如所说的「禅那,」「止观,」「无所住而生其心,」这都是如来禅。「天龙一指,」「临济四喝,」「云门饼子,」「赵州茶,」「如何是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看念佛的是谁,」这都是祖师禅。古德说:「如来禅好悟,祖师禅难明。」 记得在禅宗里有这么四句话:‘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像这些话,都是机锋话,能够参透就算开悟。 「如来禅」,能契机契理,因地因人因时而教。教之中,又有权有实:如「藏教」者,契小机契真谛,纯权无实;「通教」者,既通小机契真谛理,亦通大机契三谛理;「别教」三权一实,契大机及契但中理;「圆教」纯实无权,契最上大机,及契圆中理。 「祖师禅」,但重契理,多不能通权俯就契机。世间禅,但能契机,不能契理。(如九次第定,就是这样。)契机契理者称名为「经」,契理多不契机者,称名为「语录」,契机不契理者叫做「学说」。 「止观」是中国的译音,梵语名奢摩他(Samatha)译云「止」。梵语名毘钵舍那(Vipasyana)译云「观」。「止」就是止于谛理不动的意思,也就是止息妄念的意思。「观」是观照,观智通达,能够契会真如。若就所修之方便而言,「止」属于空门和真如门,缘无为之真如而远离诸相;「观」属于有门和生灭门,缘有为之事相而发达智解。 若就所修之次第而言,则止在前,先伏烦恼,观在后,后断烦恼,正证真如。止伏烦恼像磨擦镜子一样,镜子磨光的时候,一切尘垢都没了,(就比如已经断惑。)再能够显现一切万象,(比如证理)这就是观。然而止观是二而不二的,以法性寂然就是止,法性常照就是观。观必寂然,观就是止,止必明静,止就是观。 在罗什法师的《维摩经注》里说:‘繫心一处名为止,静极则明,明即慧、为观。’ 《起信论》上也说:‘止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观义故,观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毘钵舍那观义故。’ 《摩诃止观》上说:‘无明即明,不复流动,故名为止;朗然大静,呼之为观。’ 天台智者大师,从南岳大师传受三种止观:第一是「渐次止观」,初浅后深,像登梯子升石阶一样。修的时候,最初要持戒,次修禅定,然后渐渐修实相。当时智者大师,曾按照这个义意和层次,说《禅波罗密》十卷。 第二是「不定止观」,前后互更,像金刚宝在日中的时候一样,现象不定,无别之阶位,也随众生之根器不同。或前浅后深;或前深后浅,或浅深事理顿渐不定,智者大师曾依之说六妙门一卷。 第三是「圆顿止观」。一念具足「空假中」三观,缘真俗中三谛理,初后不二,自最初缘实相,至于最后,都是行解具顿。智者大师,也曾按照《圆顿止观》的义理和层次,说了十卷《摩诃止观》。唐朝湛然大师,又撰《止观辅行》四十卷,专门解释《摩诃止观》。 湛然大师,他自己有着的《止观义例》两卷,内中分七科来解释圆顿止观,还有止观大义一卷。 此外,陈朝南岳慧思大师,着有《大乘止观》四卷,内中分五门:(一):是止观依止,(二):止观境界,(三):止观体状,(四):止观断得,(五):止观作用。在最后还有指出的礼佛止观,食时止观,及大小便利止观。上面这些着述,都是对修止观极重要的,很值得去研究。 《影尘回忆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禅宗五家七宗——临济宗
- 各宗各派皆是为明心见性下注脚
- 四法眼《金刚经》解读预告
- 如诚老和尚 ∶ 有些人还想去住山,想闭关,这都是错误的
- 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画传
- 吴伟明居士悟道因缘
- 妙莲老和尚:包糖果的纸,有甜渍黏在纸上,手沾到了,他都不敢用舌头舔一舔喔!
- 如何彻底走出迷茫,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 为什么今天开悟的人少,古人一碰就开悟
- 妙莲老和尚:到底要如何念,观世音菩萨才能听到呢
- 夏日入寺礼仪,不止要注意“着装问题”!
- 如何拥有恐怖执行力?1个秘诀!
- 牛年说牛
- 如瑞法师:修行遇到种种不顺,或身体的障碍等,和福报是有关系的
- 妙莲老和尚:这个忏!念的越大声越好!你就知道什么是福报了!
- 如何找到真正想做的事?
- 为什么要做早晚课?能得到什么利益
- 妙莲老和尚 ∶ 一个能让家人信受佛教的好办法
- 大珠慧海禅师《顿悟入道要门论》全集
- 只要你在走,你就不会永远落后。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