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持佛法 律为共学
佛法大要,住持总为戒定慧三学;法海浩瀚,佛法无出经、共学律、住持论三藏。佛法通而为言,共学经、住持律、佛法论各有诠释戒、共学定、住持慧三学;别而分之,佛法经解定学,共学律释戒学,住持论诠慧学。佛法 戒、共学定、慧称为「三无漏学」,又称「三增上学」,是修学佛法所必须依循的次第,因戒生定,因定发慧,由慧而得解脱。欲知三学,当习三藏。古时称博通三藏者为「三藏法师」,或有通经为经师,通论为论师,解律为律师。通经并非不通论和律,解律亦非不通经论,经论所诠,定慧法门;律所明者,戒学法门。 佛法在印度,无论学经或学论,必当学律。有专擅律部的律师,未有专学律典而成为「律宗」。从部派佛教看,所分裂为部派的,皆是在戒律上产生异议,于是每个部派各自有诵习的律典。大乘学人,必在小乘部派中出家受戒。无论大乘、小乘,若显、若密,都应学戒、持戒。由此可知,戒、定、慧三学是能学大小乘佛法最主要的方法和步骤。 佛弟子之所以分为七众,是由于各自所受的戒法不同,而有七众的差异。在家二众,在皈戒上分为三种:三皈、五戒、八戒;出家五众,戒为三位,沙弥(沙弥尼)受十戒法,式叉(十戒外)学六法,比丘及比丘尼(受体相同、戒相有别)秉具足戒。七众中,任何一众都有持守的戒相,故戒是共学。 当今,人们常叹:教门不振,戒律鬆弛。其原因何在?就是佛弟子们对戒律的尊重与遵守不够严谨。佛教兴衰在人,若能深崇律制,佛法必兴;浅识不学,教门定衰!佛垂灭度,教诲弟子「以戒为师」。戒是佛制,尊重戒律,即是尊重佛陀。 《华严经》云:「戒是无上菩提本」。三乘皆以戒为基,戒法不得离宗派而独立;中国各宗祖师对所宗的教义和戒律的弘扬,各有偏重而已,并非弃戒而不学。 至于后来宗派门人,除了遵仪受戒取得资格外,将学戒、持戒、弘戒视为与己不相干涉,或成为专宗学律者的事了,戒学自然被「崇」为「律宗」了。律应该恢复其本,称之为「戒学」,为三学之首,为修学佛法通道的不变之次第——由戒得定,由定发慧。 《四分戒本》云:「如过去诸佛,及以未来者,现在诸世尊,皆共尊敬戒。」 《遗教经》云:「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 《涅槃经·梵行品》云:「欲见佛性,证大涅槃,必须深心修持净戒。」 戒律是住持佛法的根本保障,佛门的庄严在于戒律的尊严;戒律衰微,教门自然不振。《善见律》云:「毗尼藏者,佛法寿命;毗尼若住,佛法亦住。」《十诵律》云:「佛法几时住世(优波离三问,初问过去佛法,次问未来,三问今佛)?佛答言:随清净比丘说戒法不坏,名法住世,乃至三世佛亦尔。」由此证知,健全律制,严净僧品,方可(以期)达到正教之久住。 佛制戒本意,为摄僧而至令正法久住,声闻律制是住持佛法的命脉。进学大乘菩萨的大乘学士,皆系受七众律仪而转趣大乘的。大乘人依然尊崇声闻的出家律仪,三聚净戒的摄律仪戒,自然包括小乘的出家律仪,出家菩萨不捨比丘律仪。有大乘学人,执意大乘空理,以贬持戒为着相。 其实,要使三业清净,不容过非,方能定静慧明,不堕尘欲。若欲不堕尘欲,必先当清净戒行。戒虽为事相,但为修定慧之方便。因我等毕竟是生活在事相世界,若执理废事,又如何分别诸法之相?又如何引导众生渐次修证? 本来,事理业惑,是相对而言,义无偏学。若是执事废理,则有昧于道,不异凡流;执理忘事,却入道无门。佛教不执一法,亦不捨一法。所以住持佛法,由尊重戒律,便能生善利他;个人修行,由事向理,定慧等持,便能断惑自利。 如此,三学次第而修,自利利他,功德圆成。弘扬律仪,光大佛门仪则,定慧具足,而证悟佛法。若行不依律,善法不生,举止语默,不免与俗同流;若但执戒相,不修定慧,不但不能体道,也只是人天福报而已。唯有三学具修,才能具足圆满。 《南山律学教程》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