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乐于听闻而怠于实修
问:师父慈悲,乐于弟子学佛以来,听闻一直很好乐听经闻法。而怠对于思和修,于实比较懈怠不主动。乐于请问师父,听闻如何提升对思和修的而怠兴趣?日常中如何加强思和修的练习? 良因法师答:所以我们平常的静坐很重要。我刚才讲,于实不要整天就是乐于说,像有的听闻人听经,听法师讲经讲的而怠,很高兴,于实听完之后——讲什么?不知道,乐于甚至有时候听到最后,听闻你问他:你在听什么经典?经题都不知道的而怠,都有。就是说,这样子的听经其实纯粹是栽培善根,对解脱的帮助不是那么大。 听经应该就是说:佛法说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你听了之后要去产生思惟、去修,怎么样去思跟修呢?就是要靠止观。你不能只知道听经,听完之后要静坐修止,修止之后再修观。当然修止、修观怎么修?各位看《小止观》吧,这个就说来话长了。 总之就是说,你透过听闻得到的法,没有疑惑,这只是闻慧。闻慧之后,慢慢依止所听闻的法的要义,去静坐、去思惟,不断思惟观察, 慢慢生起觉受。 像比如说你今天听《无常经》,听了之后,对老病死的无常,生命老病死的无常,没有疑惑了,知道这是人生的实相。那这个时候是你只是认同了,但是感觉不是那么强,再来你根据《无常经》的一段经文或者诵文,去思惟观察,静坐先修止让心安定下来,再修观,静坐思惟观察,观、观、观,慢慢慢慢,无常的法义在你心中有了觉受,那这个叫做思慧。有了觉受,经典上说叫做「胜解」,胜解的觉受生起,叫这个才是进入思慧。 那么思慧之后,依着这个觉受的力量去调伏烦恼,这个叫修慧。 所以大多数的人,喜欢听经的人都是停在闻慧,甚至可能连闻慧都不足,什么叫闻慧不足?里面讲什么?不知道,只是知道「法师讲得很好」,其他都不知道了。这个也其实连闻慧都有问题。 就是说,我不是在打击各位的信心,就是我们真的依论典的定义,什么叫闻思修入三摩地?调伏烦恼的方式,止跟观,它就像科学一样,非常精準的一个操作的方式,都很精準的。我们是不是符合它这个量?符合这个标準?都是一个很精準的量可以去看得出来的,而不是我们一厢情愿的这个想法。所以就像刚才讲,我们要做我们该做的事情,而不是我喜欢做的事情。该做的是: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闻慧怎么建立,慢慢透过止观建立思慧跟修慧,这些都要学习,然后不断不断的串习、不断练习。它是一个很精緻的功夫,像古人讲的「绵密观照」,在绵密观照当中慢慢的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是这样的。而不能很粗疏、很笼统,就认为:我这样做就是在修行了,就是怎么怎么的。这是现在人普遍的想法,因为他想法是没有经论的依止,没有教授的依止。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五种邪命,皆为利养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八十六)阿难言:必此妙见性非自然,我今发明是因缘生;心犹未明,咨询如来,是义云何合因缘性?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六十)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
- 三辈九品得往生,四土径登不退转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七十七)【义贯】汝犹不知;如来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七十一)【讲义】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 圣贤处事,惟宽惟厚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 随机阅读
-
- 要平息愤怒,必须捨去对他人的怀恨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六十九)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 共读楞严开示(七十七)羯磨师第一番白已云:“此是第一番羯磨已成,十方妙善戒法,由心业力,悉皆震动。”
- 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人天教主,三类化身
- 共读楞严开示3——科判与序文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四十一)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八十一)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
- 生不起惭愧心和忏悔心该怎么办
- 元音老人|法身、报身、化身~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五十三)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
- 牛年说牛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零八)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眼对?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何成在内?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六十八)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三十)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
- 果报有四种,有的是定,有的是不定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四十五)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毘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 共读楞严开示6——科判与序文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