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楞伽开示(三十七)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1、共读共读楞伽开示,楞伽离于三十七,开示一切法如幻,切法远离于心识,幻远智不得有无,心识兴而兴大悲心。悲心楞伽经义贯是共读由成观法师编纂的,由台湾省高雄文殊讲堂慧律法师主讲。楞伽离于 2、开示今天芯记禅院与大家继续共同学习高僧开示。切法欢迎各位有学之士,幻远有修之仁者,心识兴各位高僧大德,悲心开悟见性的共读仁者在评论区批评指正,指引教授,开示教导芯记禅院后学之人的学习感悟,悲悯在家学人,无善知识指导难免对经典望文生义,产生种种宗教妄想。学“楞严楞伽”开示要用智慧,不能钻文字的牛角尖,不能被艰涩的文字转出烦恼来,要透过文字,见到文字背后的本来面目,见到真如佛性,见到我们人人本自具足的那个。学精典,体悟比理悟要重要得多。 3、经文:【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前面讲外在的境界不可得。现在讲识心分别不可得,更进一步的往内,所以这个偈颂是赞叹佛离于二乘人。 4、二乘人是用识心在修行,或者是权乘的菩萨、或者小乘的菩萨,这种错误的知见。什么叫做错误的知见。不到究竟一佛乘、究竟没有知见,所以这个二乘人跟权小不能成佛,就是因为没有拥有佛的究竟正见。 5、解释一下:一切万法,缘起如幻,如幻就是缘起如幻。一切万法,只要是缘起法,有相的东西,无相的识心,统统是如幻。所以,你在这里要有一个重要的观念:识心分别乃是依他起的,空无自性,这里你一定要特别注意。刹那闪动的执着,就算你做了很多的事情、很多的好事,那个也是识心,这个也是依他起的,本来是空无自性的。 1、所以佛教你虽行一切的善,同时也要离一切善的执着,虽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可度,立刻就灭掉那一种度众生的观念。心识,就是真如妄动浮出来的一种强大的观念、知见,认为它存在性,简单讲,就是强大的主观意识这个识的范围非常的大,整本唯识学都在解释这个字,你就知道要认识唯识学需要下十年的功夫。 2、而认识了唯识学以后,了,ǎ,识不可得,通达空性,那么识性就现前。所以通达识性的时候,识是虽分别、不作分别想。 3、通达了识性是依他起的,不可得,那么我们就见性。远离于内在那种心识的分别,当然心识就包括心、意、意识,为了偈颂,它只好省略了,本来是远离于心、意、意识。所以远离于心识,后面补三个字“之分别”取着,远离于心识之分别执着,分别是第六意识的,执着是第七意识的。 4、所以整句贯穿起来就是:一切万法空无自性,缘起就如幻,其性本空,大修行的人应当远离于心识之分别,就是连主观意识的专门每天缘于外在客观因素的那个识心分别。为什么识心分别。 5、注意,在唯识学里面,有一个定义非常的了不得,就是“闪动刹那的分别执着就是识心”,刹那之间闪动,电光闪烁不定,就是没有体性。所以,如果不了解这个识心,本来是刹那之间闪动的一种妄想,我们就会想办法要找到幸福。所以,一个一辈子都没听到佛法的人,他休想找到真正的幸福,绝对不可能。共读楞伽开示
三十七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将冤亲作父母孝,作诸佛敬
- 梦参老和尚:学佛并不是只有一句阿弥陀佛
- 梦参老和尚:到什么时候一切因果泯灭了?
- 忏云老和尚:拜佛久了,渐渐身子像在空中飘一样,接近无我、定的境界…
- 施食有很多好处,一般人看不到
- 梦参老和尚 :清明节,斋僧、斋戒、诵经、供灯等,对已故亲人最有利
- 忏云老和尚 人生的喜怒哀乐都是如梦幻泡影,心的本体没有这些
- 梦参老和尚:没时间修行?《地藏经》告诉你3个殊胜方便法!
- 《观无量寿佛经》图文解说
- 无相有相皆无相故,不可说言此为有相、此为无相。若有菩萨摩诃萨能悟如是一切法相,即是无相,不可得见、不可执取、如法了知,是名正行。
- 情人节前一天,老公说我变了…
- 憨山大师《醒世歌》
- 果报的轻重取决于心
- 明海大和尚:作为一个修行人,每天都不能忘的几件事!
- 新的一年,长养好习惯吧!
- 打磨专注力,一次只做一件事。
- 不断忆念你的清净本性
- 忏云老和尚:欲界天魔变成一个美女来引诱禅坐的修行人破戒
- 既然净土法门是万人修万人去,为什么到了那边还有三生九品?
- 梦参老和尚:受了三皈依戒,还能求财神吗?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