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云老和尚:欲界天魔变成一个美女来引诱禅坐的修行人破戒
1、忏云老和尚:欲界天魔变成一个美女来引诱禅坐的老和修行人破戒。下方卡片关注「正法清流」公众号加★星标★。界天眼耳鼻舌身意叫「六根」,魔变美女怎么叫「六入」呢。引诱 2、行人眼一入色尘、破戒它有习气就入,忏云成个禅坐入了就被它迷了,老和理智就被埋没了。界天耳听声就被声引诱,魔变美女就入在声尘里头。引诱鼻嗅香、行人舌尝味、破戒身觉触也被它迷了。忏云成个禅坐男女之欲第一是眼、第二就是耳,眼入色尘、耳入声尘,再就是身入触尘,就被它迷了。 3、要是一清醒,念一句佛号,体会这些义理,马上不入,就不至于被它转;一入就受苦。过去有人在那儿打坐,坐到相当高的程度,要进入初禅、超过欲界天的时候,欲界天天魔他不愿意,好比一块打麻将,我们不打麻将了、他不欢喜,他来劝我们打麻将。一块儿喝酒的酒友也是,我们不喝酒了、他也劝我们喝酒。要超过欲界进入色界的时候,欲界天魔他不满意、他要迷他。 4、这个人在那儿打坐,心要进入初禅的意境了,欲界天魔变成一个美女来引诱,种种引诱,他都不动,还很清醒镇定。我的心是真的,我如如不动、不打妄想,还把握正念。等着这个女孩穿着再怎样动人心的衣服、动人心的跳舞动作,以至于全身都脱了,他一迷、他下座了,下座就跟着转,这回她躲了,他越追她越躲、越追越躲,他跟着就忘了,拼命去抓,这女孩就拼命地跑。跑了很久、看见一匹死马,这个女孩是欲界天魔现的,就入到死马身上,这个修行人就和死马交媾,交媾到极处出了精了,完了清醒过来,一看和死马交媾,自己嚎啕大哭。 5、懊恼得不象样。就是眼根有入色尘的习气,以后清醒后悔了。所以《菜根谭》说︰「以事后之悔,对治事前之迷。」事后的悔恨、懊悔,对治事前的迷惑,这话很好很好。 1、再是花柳病、或是痳疯病,我曾到痳疯病院念佛、打七,我一看这次新添一位青年,他们还给我介绍,以后我和他说话之间、他就哭了,就是花柳病变的痳疯病。就是以事后之悔治事前之迷。不过这还是事修,事修,不过也很好了。 2、要是事修再提起理观——因缘性空,哪有些真的。剎那剎那地演变,这个心是迷惑无明的心,我不听它的。转过来我有真如理、真如智,有事修也能提起理观就好。 3、六根有眼球、耳朵瓢、舌头条、连身体种种,这叫扶扶尘根;眼神经、耳神经、鼻神经、舌神经、全身的神经系统,这相似叫胜义根。怎么叫胜义根。 4、有神经系统才能发挥六入、六根的作用。转过来但是六种神经系统,没有扶尘根,胜义根在那儿呢。胜义根就在扶尘根里头。扶尘根它有肉、胞种种,能收入神经系统。 5、胜义根、扶尘根,总说叫六根,它有入六尘的习气,佛就叫它「六入」,那个意思教我们最好不入、不迷才好。这个名字也是破我们迷执的。良因曰:依据上人的开示,对治六根迷于六尘的烦恼,有事修以及理观这两种方式。如果观察六尘的本质,是苦而非乐。忏云老和尚:欲界天魔变成一个美女来引诱禅坐的忏云成个禅坐修行人破戒
忏云老和尚:欲界天魔变成一个美女来引诱禅坐的修行人破戒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学佛的人可以练气功吗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五十九)【讲义】若此虚空,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同也名五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六十二)【讲义】此见为复,与明暗相,并太虚空,为同一体?为非一体?或同非同?或异非异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零九)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
- 法无自性,随心所现;所现之法,全是自心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二十八)【讲义】真妙觉明,亦复如是。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四十八)【讲义】又邻虚尘,析入空者,用几色相,合成虚空
- 共读楞严开示(二十)楞严经中之醍醐妙联
- 供佛斋僧心坚定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二十七)【讲义】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
- 随机阅读
-
- 耶祇婆罗门受持五戒的因缘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三十)【义贯】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此识为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
- 共读楞严开示(十二)会通四科,即性常住
- 共读楞伽开示3
- 顺着道德去做,就能得到五种福报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九)【义贯】阿难,譬如瀑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踰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三十二)【义贯】阿难,又汝所明,鼻香为缘,生于鼻识。此识为复因鼻所生,以鼻为界?因香所生,以香为界?
- 共读楞伽开示2(上)——《 楞伽经》的传奇传承苏东坡先生护持楞伽经公功不可没
- 持戒念佛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一十一)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解脱?云何禅境界?变化及外道?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一)如是我闻有四义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八十八)【义贯】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中闻有冷触;因触分别通、塞、虚、实
- 我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是我心中之佛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闻者,从耳根发耳识,闻佛声教,由耳达心,故能记忆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五十九)【讲义】若此虚空,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同也名五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三)儒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今有此一恨,正可改偏闻之辙,而趣正修之路矣
- 佛的不思议德相
- 共读楞严开示(十五)正说妙定始终,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
- 共读楞严开示(十九)谈七趣、劝离、以警淹留 辨五魔、令识、以护堕落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三)约理即以无我之真我,起不闻之真闻,闻如是之法,法法皆如,法法皆是,唯一如来藏性,为此经之理体,是为闻成就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