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行人晚年要做三件事
又见菩萨 离诸戏笑 及癡眷属 亲近智者 一心除乱 摄念山林 亿千万岁 以求佛道 这个禅定指的净土是老参菩萨最后晚年的收心。 「又见菩萨,行人离诸戏笑」。晚年菩萨,做件尤其净土宗人,净土到了晚年的行人时候要做三件事: 第一个,离开一切的晚年戏笑。会让自己散乱放逸的做件境界,都要放弃。净土 第二个,行人远离愚癡的晚年眷属。这个人的做件思想就是追求五欲快乐的,你就不能跟他在一起了,净土因为两个人不同见,行人不同行。晚年 第三个,亲近智者。亲近有智慧的善知识及同参道友。为什么呢?「一心除乱,摄念山林」,好好专注在心中所修的法门,安住在寂静的处所,于「亿千万岁,以求佛道」。 所以我们讲,菩萨道是三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安忍的学习佛法。第二阶段的安忍,是在弘化的过程中以菩提心来历练,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最后一段是回归到生命的收尾,这一段对净土宗更重要。最后的五年,你的收心收得好不好,就直接影响你往生的正念。 或见菩萨 餚膳饮食 百种汤药 施佛及僧 名衣上服 价值千万 或无价衣 施佛及僧 千万亿种 栴檀宝捨 众妙卧具 施佛及僧 清净园林 华果茂盛 流泉浴池 施佛及僧 如是等施 种种微妙 欢喜无厌 求无上道 前面的布施是面对一般的凡夫众生,这边的布施是菩萨供养三宝。供养三宝就比较讲究了,我们看整个布施的情况。先看所施的物品,再看能施的心态。 所施的物品有四段: 「或见菩萨」,他以「餚膳饮食」——这个餚膳就是煮过的熟食,或者以种种的汤药,就是医疗用品,来施佛及僧,供养三宝;或者以贵重的衣服,价值千万,或者是以难得稀有的衣物来供佛及僧;或者以千万亿种的栴檀宝捨,一种珍贵的栴檀木或者七宝所做的房舍,或以种种美好的卧具,施佛及僧;或者以清净的园林,这当中有很多的茂盛的花果,或者有很多的流泉浴池来施佛及僧。前面所施物品有四种。那么他布施的心态呢?「如是等施」,种种殊胜的微妙的资具,他内心是欢喜,而且是无厌足,以求无上之道。 那么这个地方的重点,为什么菩萨要供养三宝呢?你看,我们初一十五要上供,就是跟三宝结缘。因为你未来的善根的启发要靠三宝的住世。因为你一个凡位的菩萨,经过生死流转以后基本上是有隔阴之迷的,必须有三宝的住世才能够把你过去的善根启动起来,让你的善根能够相续。如果你不跟三宝结缘,那就没有东西可以启发你了,你的善根就没办法启发了。 所以,在古德解释里面,对三宝的布施,它强调一种增上意乐。所以这个布施必须具足六种法: 第一个是「广大」,就是所缘境广大。比方说我们讲到这个餚膳、饮食、衣服、卧具、房舍等等都要广大。 第二个,「善好」。这些东西要是一个美妙的殊胜的资具。 第三个,「欢喜」。这个布施内心必须具足欢喜。 第四个,「无厌」。心中没有厌足,永远觉得不够。 第五个,念恩,你必须心存感恩。 第六个,「清净」,不求回报,安住菩提心。 当然,你不求回报,那真如就回报你了,就这个概念。一个人无所得,其实你会得到更多的真实功德。这个是对三宝的布施。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求地藏菩萨满愿快,是什么原因呢
- 四十八大愿——(第33愿)蒙光触身获益
- 吾人要一门深入,不可分心,不可退转
- 怎么能印证因果轮迴呢
- 她曾四次见到虚云长老,晚年一心一意求生净土
- 念佛蒙佛护念,所以不会着魔,有这么回事吗
- 如果研究过唯识,你就不敢去伤害任何一个众生
- 发了菩提心后,要赶紧积集这两种资粮
- 十恶五逆,都是因为这个贪心
- 「往生全仗信愿真切」与「于自善根不能生信」是否冲突
- 四十八大愿——(第26愿)菩萨得金刚身
- 学净土可以读其他经典吗?这样算杂修吗
- 天人果报的缺点和优点
- 人人都往生到遥远的极乐,那人间有情众生有谁来度
- 如何区别真心与妄心
- 大乘佛法为什么叫「大」呢
- 打坐念佛气一直在头上鼓,应该如何解决
- 念佛妄念纷飞,这种状态是不是难以往生
- 只有坚志力行,方能成就大器
- 何谓「阿闍梨」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