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五十四)【讲义】阿难,风性无体,动、静不常:汝常整衣,入于大众,僧伽黎角,动及傍人,则有微风,拂彼人面
1、共读伽黎共读楞严开示,楞严三百五十四,开示【讲义】阿难,百讲彼人风性无体,义阿衣入于大有微动、难风静不常:汝常整衣,性无入于大众,体动僧伽黎角,静不角动及傍动及傍人楞严经讲义是常汝常整圆瑛法师编写的,楞严经义贯成观法师编写的众僧,这两部开示是人则由台湾省高雄文殊讲堂慧律法师主讲。今天芯记禅院与大家继续共同学习高僧开示。风拂 2、共读伽黎欢迎各位有学之士,楞严有修之仁者,各位高僧大德,开悟见性的仁者在评论区批评指正,指引教授,开示教导芯记禅院后学之人的学习感悟,悲悯在家学人,无善知识指导难免对经典望文生义,产生种种宗教妄想。学“楞严楞伽”开示要用智慧,不能钻文字的牛角尖,不能被艰涩的文字转出烦恼来,要透过文字,见到文字背后的本来面目,见到真如佛性,见到我们人人本自具足的那个。学精典,体悟比理悟要重要得多。看《楞严经》你说记不住,其实没有人能记住。 3、抓住里边的某句话成为你的生活指导,正好对应了你生活里边,你正好又执着了一件事、两件事,那么你看经典里边的某句话,正好一下子指导了你那件事。那这句话你就记住了。[辰四风大,分四,][巳初标性约拂二就拂详辨三结显体用四双拂二计今初]经文,【阿难,风性无体,动、静不常:汝常整衣,入于大众,僧伽黎角,动及傍人,则有微风,拂彼人面】。先解释一下:阿难,风性无体,没有自体可得,所以,有时候动、有时候静,也就是一下生,一下灭,所以叫动静不常。 4、汝常整衣,你平常整理这个衣,出家人的衣就是袈裟。入于大众,就是大众之中,来到了大众之中。僧伽黎角,我们称为大衣,僧伽黎就是大衣,大衣就是袈裟,僧伽黎角就是衣角。动及傍人,稍一动,风一吹它就触动旁边的人。 5、则有微风,拂彼人面,则感觉有微风,清凉的风拂彼人面,[拂]就是吹向对面的人,就是比丘在披衣,前面有站人,离比丘前面不远所以,披袈裟的时候,袈裟角有动,动的时候风吹向对面的人。【风大之性,本无自体可得。 1、时动时静,忽起忽灭,动非常动】,风不是常动,动一下又停,停一下又动。【有时而静;静非常静】,这个静也不是永远静,大家活在这个现实的世间里面。【有时而动。 2、故曰:不常。汝常,寻常也,整,理也,衣】,你寻常整理这个衣的时候,【入于大众之中】。【僧伽黎:即大衣,又名杂碎衣】,佛陀为什么在这个地方叫做杂碎衣。你一定要清楚,佛在世的时候,衣的那个布料是很难得到的,不是象我们现在的纺织,一夕之间,那个工厂,是一匹一匹布出来,可以做很多很多的袈裟,佛在世是很难的。 3、而且那个时候工业不发达,那个时候的布又粗又重,沾到水的时候因此,那个时候布不完整,就这里收集一块,那里收集一块,有时候这个颜色不完整,收集后就缝起来,所以叫福田。比丘的袈裟一撑开来,那都是一个田字,一格一格的,叫做福田衣,又名杂碎衣。【二十五条,各四长一短】。 4、我们在大乘佛教,打开那个红色祖师衣就更明显了。我们这个打开也有,也是一格一格。为什么袈裟有一格一格的呢。表示说众生想要修福报,就要先种这个田,种这个因,就像种子种在田里面,众生想要修福报,有时候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这个袈裟就表示福田,袈裟又叫福田衣。 5、在座诸位你们也有一件衣,这里是二十五条,各四长一短;你们也有衣,你们那件衣叫无常衣,这个无常就是万一有【三长两短】,披这个衣就随时随地准备要面对死亡,你听过,万一有什么【三长两短】,这个就是无常衣。这个[四长一短]是属于佛教衣的专有名词。【凡分卫,乞食也衣角动及傍人,则有微风】,那时候可以感受到微风。【拂彼人面】。共读楞严开示
三百五十四【讲义】阿难,风性无体,动、静不常:汝常整衣,入于大众,僧伽黎角,动及傍人,则有微风,拂彼人面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