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修行实践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41>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41>

1、楞严《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讲题:《大佛顶首楞严经》。经第主讲:慧律法师主讲。套番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楞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经第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41>

2、套番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楞严其次,经第结暗所成的套番四大之[色]再夹[杂]着[妄想]心,如是楞严,妄[想]心与色[相]和合,经第即成[为]五蕴之正报[身]。套番

3、楞严于是经第再积[聚]能[缘]之气分于妄身中,[内]缘五尘落谢的套番影子,分别计度,[摇]动不休,同时又[趣]向[外]五尘之境[奔]驰放[逸]不止;而以迷执颠倒故,却对如是摇动[昏]昧,奔逸[扰扰]之妄[相],都加一个[妄],妄相、妄取、妄执、妄心[以为]就是自[心]本[性];[一]旦[迷]执妄法[为]本[心],便[决定]会起迷[惑],妄认心[为]在[色身之内],因而计万法皆在心外而认为心外有法,皆为心外之法。而[不知]不但这个[色身],乃至[外洎山河、虚空、]以及[大地,咸是]本[妙]圆[明]之[真心中]所现之[物]。若证知心包万法,则成正遍知矣他用这个[包],还不是很完全贴切,这个[包]把它改成[即],这个就是悟道的现量境界,若证知心即万法。这个[包]字不是很贴切,因为以大包小嘛,那更大就包大;那更更大就包更大,那还是在范围内,它还是一个观念的,还是一个大、小的比较之下。

4、所以,若证知心即是万法,这个就是师父体悟的,心即万法,万法就是心,要这样诠释。则成正遍知矣。众生如是谬认一点虚妄之相,作为全部之真实,就[譬如]虽有[澄]彻[清]净之[百千大海]反而[弃之]不顾——遗真,而[惟认一]个小[浮沤体],就是小水泡,——认妄,而[目]之[为全]部大海之所有[潮]水。

5、众生就是这样,我执、我见,就会活在一个小世界里面,愈执着,他的世界就愈小。你要牢牢记住师父的话:你胸量有多大,你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万法皆舍的人不吃亏,因为你拥有了本性,最珍贵的本性。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41>

1、而且已经[穷尽]了大[瀛]小[渤]。底下这一段很是重要:众生之迷,也是这样,不体包罗万法之本性,而妄认局碍之六识妄心以及渺小的四大妄身,不知此身心在法界海中只如一小水泡而已,而众生却以为这个水泡好大喔。我们用相来比较就知道整个宇宙,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无尽的虚空,你看有多少的星辰,太阳系,它的体积有多少。那我们色身死后;不必死啊,现在这个色身,整个宇宙的地水火风,有多少、多大。

2、我们现在却妄执少许的地水火风构造的这个身体,却把它坚固的执着,误认为是[我],你看,这样迷惑下去,生命怎么会有前途呢。怎么会看到一片光明。

3、前途怎么能够看到光明。这个误认为一个[我],那么,就是处处为[我]着想了,那就对立、就斗争、就残害。

4、经文【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义贯:佛言:[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就是迷上加迷,就[如]于[我]的下[垂]与上举的[手],起迷执一样,这两种迷,迷正迷倒以为真,实在是同[等]而并[无]什么程度上的[差别],汝等如是于自家财宝不识不知,怀宝受苦,是故[如来说]名[为可怜愍者]。我们是很可怜的,因为迷失了自性,把那个最重要的摩尼宝珠遗忘了,而每天过这种痛苦的日子。

5、你说痛苦有代价还没关系;苦没有代价,所以,世间人吃苦不会解脱。所以,世间人吃的苦,不值得;学佛以后吃的苦因为能解脱。所以,我们的辛苦会有代价的,会种了金刚般若的种子。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9680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