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见到各种景像是怎么有的呢
这个「色尘」是到各一个外处;「见」,眼根中的种景见,是到各一个内处。见去攀缘色尘,种景产生一种相互的到各作用,但是种景它的本质当下就是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到各如来藏妙真如性。我们应该把它的种景道给观察出来,才能够从这个道当中去成就我们的到各如来密因,成就我们的种景首楞严王。 我们从眼睛去看到一个色尘,到各比如我眼睛看到一个花的种景时候,我们怎么去迴光返照它当中的到各道呢?我们看佛陀怎么开演、怎么引导我们。种景 看第一段:阿难!到各汝且观此祇陀树林及诸泉池,于意云何?此等为是色生眼见?眼生色相? 这个地方先把这个内外二处标出来。说是阿难,你姑且去观——这个观就是我们的内处。我们根据我们眼根里面那个见的功能,去观什么呢?去观察祇陀花园当中的树林,还有种种的泉水跟池水。这个观就是一个内处,这个花园的树林乃至于池水、泉水是一个外处。内处去接触外处的时候,内外的作用,就产生了一个因缘所生法。这样的一个作用就显现出来了,这样的假相也显现出来。 好,那么佛陀就问了一个问题说,你内心的意思如何呢?这样的一种内处跟外处的作用,你用眼睛去欣赏这个树林,你用眼睛去受用泉水的时候,你看到了很多的树林,看到了很多的泉水,内心感到欢喜,那么这种景像是怎么有的呢?这个景像是从色尘生起眼见,是色尘引生的——你因为有外处的色尘,才引生了你内处的眼见?还是内处的眼见去生起外处的色尘?到底是谁生起谁?提出这个问:是谁把谁生出来的? 我们看,第二段就说明,其实这个妄相是没有自体的。 看第一段:阿难!若复眼根生色相者,见空非色,色性应销,销则显发一切都无,色相既无,谁明空质?空亦如是。 说我们眼睛看到树林,因为有眼睛,所以才出现了这个树林。所以,我们产生这个树林的影像,是眼睛把这个色尘给生出来。假若是眼根的见生起了这个外在的色尘,那这个有问题了。 眼睛能够生起色尘,眼睛就变成了色尘之本,那么这样子,当「见空非色,色性应销」。当我们眼睛不去看色尘, 而去看虚空的时候,那虚空不是色尘,虚空是没有色法;既然虚空是没有色的,它不是一个色尘,那么这样子,「色性应销」——这个时候所生的色相应该消灭。而这个时候能生的色性(这个色性指的是谁呢?是眼根,因为它是生起色法之本,前面说过眼根生起色尘),既然所生的色相不存在,那么这个能生的眼根也应该消失了。能见的眼根、所见的色尘都消失的话,那么这样子能见、所见就完全消无了,都消灭了。 色相既然消失,「谁明空质」?虚空必须有色尘的对比才能够显发出来,色相既然消失了,那虚空要依止什么来显发呢?那就没有所谓的虚空了。所谓的虚空,是由色尘来对比才有虚空存在。所以说,由眼根生起色尘是不合理的,因为你在看虚空的时候,色尘消失了,那么眼根也消失了,虚空也就不能安立了。 「空亦如是」,说是眼根生起虚空,也是这个道理的,所以眼根是不能生起种种的色尘。 好,那这样子,我们看到树的影像是色尘引生见才有的,其实这个说法也不合理。看看第二段:若复色尘生眼见者,观空非色,见即销亡。亡则都无,谁明空色? 说是外处的色尘决定能够生起你内处的眼根之见,那当我们的眼根见到虚空的时候,那虚空绝对不是色相,因为虚空是无形相的,所以「观空非色」。那么这样子,能见的眼根的功能就消失了,「亡则都无」。既然能见的眼根消失了,那么「谁明空色」?所见的虚空跟所见的色相又有谁来发明它呢?你那个眼根都不存在了,这个所发明的、所见的空色也就不能够显现出来。所以,色尘来生起见也是不合道理。 既然是因缘所生法,它的意思就是说,要么两个都有,要么两个都没有。在唯识学上说,我们如来藏妙真如性本来是一个体,像一个蜗牛一样,但是你念头一动,动就是一个业力。蜗牛这两只角是同时存在的,要么两个都没有,要么两个都有。所以能见的眼根跟所见的色尘是同时出现的,不能够说是谁把谁生出来,不可以这样讲。一个没有,另外一个也就没有,叫根尘同源。根尘同源的道理就是这样。所以,你说是谁把谁生出来,其实都是不合理的,两个是同时出来的。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有两种人念佛最老实
- 《大手印》浅析讲记(五十五)灵知之性知冷热痛痒不住相
- 《大手印》浅析讲记(一百二十四)何时了悟赤裸之智慧性即何时得其自性之见宗
- 《大手印》浅析讲记(一百二十四)何时了悟赤裸之智慧性即何时得其自性之见宗
-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 《大手印》浅析讲记(九)悟无相之心法尔如是才是成佛证道的根本
- 心力和佛力的结合
- 《大手印》浅析讲记(二十八)修法首重见地正
- 将冤亲作父母孝,作诸佛敬
- 《佛陀的格言》十五、言行
- 《佛陀的格言》三、束缚
- 《大手印》浅析讲记(三十六)令心安住 令心澄清 不为境牵
- 男女众应分清楚,保持距离,以免障道
- 《哪吒2》:那些触动心灵的句子,蕴含的人生智慧
- 念佛人为何还会遭遇车祸
- 《大手印》浅析讲记(二十)初要就是要见性
- 一天从早到晚,你都起了些什么念头
-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的生命真相(一)
- 《大手印》浅析讲记(一百二十五)什么叫无失要道 认识本体一切摄归本体
- 《大手印》浅析讲记(五十四)土木金石和人类同根同源同圆种智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