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尽阿鼻苦众生的地藏王菩萨
「众生度尽,度尽地藏方证菩提;地狱未空,阿鼻誓不成佛。苦众」这是生的萨幽冥教主地藏菩萨所发出的弘誓大愿。地藏菩萨为汉传佛教四大菩萨之一,王菩与观世音菩萨、度尽地藏文殊菩萨、阿鼻普贤菩萨一起,苦众深受世人敬仰。生的萨因其久远劫来屡发弘愿,王菩故被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度尽地藏此菩萨与娑婆世界有大因缘,阿鼻以大悲愿力,苦众久远劫来救拔六道一切众生。生的萨 「地藏」释名 地藏菩萨,王菩或称地藏王菩萨,据《地藏十轮经》云,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故号「地藏」。另据《如来不思议境界经》载,地藏菩萨,久成佛道。因悯念众生,隐本垂迹,现菩萨身。其功德无量无边,名号亦无量无边。以名召德,以德彰名。菩萨所以名「地藏」者,有二义:一以喻德,二以显行。 1、所谓喻德者: 地,如大地,有住持、生长、荷负三义。因此菩萨于久远劫来,分形说法,教化六道众生,令众生得所依止,此「住持」义也。所化众生,除已成佛者外,或尚行菩萨道,或仍滞小乘果,或终在凡夫,流浪生死;菩萨不捨教化,令众生道力增长,此「生长」义也。释迦如来在忉利天宫,以娑婆众生,于弥勒下生以前,慇勤付託,嘱令度脱,此「荷负」义也。故喻之以「地」。 藏,如宝藏,有伏藏、足用、赎命三义。谓此菩萨,具法身、般若、解脱之三德秘藏。众生虽同具,而鲜发现,不得受用,如宝藏之隐伏,此「伏藏」义也。此之秘藏,具足无边功德,应用无穷,如宝藏之足用,此「足用」义也。众生性具无价宝珠,为烦恼六贼所覆,意识恶王所害;菩萨教化,令开宝藏,用赎常住慧命,此「赎命」义也。故喻之以「藏」。 又地即心地,能载能生。藏即性藏,可出可纳。无不从此法界流,名之为出;无不还归此法界,名之为纳。此菩萨证如来藏性,入一实境界,全体大用,互摄无遗,故名「地藏」也。 2、所谓显行者: 此菩萨观地狱苦,发菩提心,证得地狱界之三德秘藏,能救十方大地狱苦,故名「地藏」。又此菩萨常发大愿,普任持一切大地,普任持一切种子,普令众生随意受用。其威神力能令大地一切草木花果皆加生长。药苗谷实,成熟润泽,香洁软美。因此菩萨以大地为所观境,而证得如来藏性,故名「地藏」也。 菩萨因地 地藏菩萨久已证穷法界,圆满三觉。其本地修证,莫可形容。即迹门示现、垂形六道、拔济众生之种种行愿,亦河沙难喻。今略举数条,以示其概。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载: 1、大长者子发愿 过去久远不可说劫以前,菩萨曾为大长者子。时世有佛,号曰「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时长者子见佛相好,因问作何行愿而得此相?佛告之言:欲得此身,当久度一切苦恼众生。长者子因发愿言:我今尽未来劫,为是罪苦众生,广设方便,悉令解脱,我方成佛。 2、婆罗门女救母 又于过去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时世有佛,号曰「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彼佛像法之中,有一婆罗门女,其母信邪,常轻三宝,命终魂神堕无间狱。时婆罗门女知母不信因果,必生恶趣。遂卖家宅,广求香华及诸供具,于先佛塔寺大兴供养。婆罗门女瞻礼佛容,心自念言:「佛具一切智,我母死后,必知处所。」 佛自空中发声告女:「汝早返捨,端坐思惟吾之名号,即当知母所生去处。」女归,如佛所嘱。经一日夜,忽觉自身到一海边,其水涌沸,铁身恶兽飞走其上,逐诸男女。百千万数出没海中,争取食啖。又见恶形夜叉驱人逐兽,复自搏攫,头足相就。其形万类,不敢久视。 鬼王无毒稽首来迎曰:「善哉菩萨,何缘来此?」时婆罗门女问:「此是何处?」答曰:「此是大铁围山西面第一重海。」圣女问曰:「我闻铁围之内,地狱在中,是事实不?」无毒答曰:「实有地狱。」 「阎浮提内造恶众生新死之者,经四十九日后,无人继嗣为作功德,救拔苦难,生时又无善因,当据本业所感地狱,自然先渡此海。」海凡三重,内是地狱。大者十八,次有千百,苦毒无量。 婆罗门女问曰:「我母死来未久,不知魂神当至何趣?」鬼王曰:「菩萨之母,在生习何行业?」「姓氏何等?」女曰:「我母邪见,讥毁三宝。」「婆罗门种」,「号悦帝利」。鬼王曰:「悦帝利罪女,生天以来,经今三日。云承孝顺之子为母设供修福,布施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寺。非唯菩萨之母得脱地狱,应是无间罪人,此日悉得受乐,俱同生讫。」言毕,合掌而退。婆罗门女寻如梦归。悟此事已,便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像之前立大誓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 3、光目女救母 又过去劫,清净莲华目如来像法之中,有一罗汉,教化所至,遇一女人,字曰光目,设食供养。罗汉问之:「欲愿何等?」光目答曰:「我以母亡之日,资福救拔。未知我母,生处何趣?」罗汉愍之,为入定观,见光目女母,堕在恶趣,受极大苦。罗汉告之,光目言:「尊者慈愍,如何哀救?」罗汉为作方便,劝光目言:「汝可至诚念‘清净莲华目如来’,兼塑画形像,存亡获报。」 光目闻已,即捨所爱,寻画佛像而供养之,复悲泣瞻礼。忽于夜后,梦见佛身放大光明,而告光目:「汝母不久当生汝家。才觉饥寒,即当言说。」其后家内婢生一子,未满三日,泣告光目:「吾是汝母。久处暗冥,自别汝来,累堕大地狱。蒙汝福力,方得受生,为下贱人。又复短命,寿年十三,更落恶道。汝有何计,令吾脱免?」光目闻说,知母无疑,啼泣而白空界:「愿我之母,永脱地狱,毕十三岁,更无重罪,及历恶道。十方诸佛慈哀愍我,听我为母所发广大誓愿。若得我母永离三途及斯下贱,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愿我自今日后,对清净莲华目如来像前,却后百千万亿劫中,所有世界地狱及三恶道,诸罪苦众生,誓愿救拔,令离地狱恶趣,畜生、饿鬼等。如是罪报等人尽成佛竟,我然后方成正觉。」 如来告之曰:「光目,汝大慈愍,善能为母发如是大愿。吾观汝母十三岁毕,捨此报已,生为梵志,寿年百岁。过是报后,当生无忧国土,寿命不可计劫。后成佛果,广度人天,数如恆河沙。」此光目女者,即地藏菩萨是也。 应化九华 法身大士,垂形六道,随类度生。其分身尘剎,尽大地,无非为其应化道场。奈凡愚不识,莫能瞻礼。地藏菩萨,誓愿宏深,特随顺众生,示金地藏为应化之身,指九华山为驻锡之所,俾众生投诚有地。 《宋高僧传》载,唐池州九华山化城寺,释地藏,姓金氏,新罗国王之支属也。心慈而貌恶,颖悟天然。七尺成躯,顶耸奇骨特高,才力可敌十夫。尝自诲曰:「六籍寰中,三清术内,唯第一义与方寸合。」于时落发涉海,捨舟而徒,振锡观方,邂逅至池阳,睹九子山焉,心甚乐之。乃径造其峰,得谷中之地,面阳而宽平。其土黑壤,其泉滑甘。岩栖涧汲,趣尔度日。藏尝为毒螫,端坐无念。俄有美妇人,作礼馈药云:「小儿无知,愿出泉以补过。」言讫不见,视坐石,石间潺潺然。时谓为九子山神,为涌泉资用也。其山,天宝中,李白游此,号为「九华」。九华山成为地藏菩萨应化根本道场,亦是中国四大名山之一。 见闻瞻礼功德利益 《地藏菩萨本愿经·见闻利益品第十二》载,佛告观世音菩萨:是地藏菩萨,于阎浮提,有大因缘。若说于诸众生见闻利益等事,百千劫中,说不能尽。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吾观地藏威神力,恆河沙劫说难尽, 见闻瞻礼一念间,利益人天无量事。 若男若女若龙神,报尽应当堕恶道, 至心皈依大士身,寿命转增除罪障。 少失父母恩爱者,未知魂神在何趣? 兄弟姊妹及诸亲,生长以来皆不识。 或塑或画大士身,悲恋瞻礼不暂捨, 三七日中念其名。菩萨当现无边体, 示其眷属所生界,纵堕恶趣寻出离。 若能不退是初心,即获摩顶受圣记。 欲修无上菩提者,乃至出离三界苦, 是人既发大悲心,先当瞻礼大士像, 一切诸愿速成就,永无业障能遮止。 有人发心念经典,欲度群迷超彼岸, 虽立是愿不思议,旋读旋忘多废失。 斯人有业障惑故,于大乘经不能记。 供养地藏以香华,衣服饮食诸玩具, 以净水安大士前,一日一夜求服之, 发殷重心慎五辛,酒肉邪淫及妄语, 三七日内勿杀害,至心思念大士名。 即于梦中见无边,觉来便得利根耳, 应是经教历耳闻,千万生中永不忘。 以是大士不思议,能使斯人获此慧。 贫穷众生及疾病,家宅凶衰眷属离, 睡梦之中悉不安,求者乖违无称遂。 至心瞻礼地藏像,一切恶事皆消灭, 至于梦中尽得安,衣食丰饶神鬼护。 欲入山林及渡海,毒恶禽兽及恶人, 恶神恶鬼并恶风,一切诸难诸苦恼。 但当瞻礼及供养,地藏菩萨大士像, 如是山林大海中,应是诸恶皆消灭。 ……」 《嘱累人天品第十三》载,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见地藏形像,及闻此经,乃至读诵,香华饮食、衣服珍宝,布施供养,赞歎瞻礼,得二十八种利益:一者天龙护念,二者善果日增,三者集圣上因,四者菩提不退,五者衣食丰足,六者疾疫不临,七者离水火灾,八者无盗贼厄,九者人见钦敬,……二十八者毕竟成佛。 净土之于地藏,自昔以来,因缘甚深。八祖莲池大师,撰《地藏本愿经序》,劝赞流通。九祖蕅益大师,一生奉事地藏菩萨,赞歎弘扬益力。居九华山甚久,自称为「地藏之孤臣」。并尽形勤礼《地藏忏仪》,常持《地藏真言》,以忏除业障,求生极乐。又十三祖印光法师,于《地藏菩萨本愿经》尤尽力弘传流布,刊印数万册,令净业学者至心读诵,依教行持。 赞曰: 大士誓愿不可测, 运悲周遍尘剎国。 众生尽后誓方休, 地狱空时愿始息。 受化多成无上道, 自身犹示声闻迹。 只缘生佛性唯一, 欲令同获究竟即。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这才是究竟的快乐
- 《楞严经》大纲(目次解说)15
- 《大手印》浅析讲记(八十一)离相能见物的功能就是自性不要认影子
- 《佛陀的格言》二十二、知足
- 天乘四种禅定之四禅
- 《大手印》浅析讲记(七十三)大手印就是叫你时时刻刻与本来相应
- 《佛陀的格言》六、慈爱
- 《楞严经》大纲(目次解说)4
- 蕅祖大师开悟时的情景
- 《大手印》浅析讲记(三十五)要往生西方就要放下一切
- 《大手印》浅析讲记(一百一十七)妄念与烦恼皆法身本觉智慧相
- 《佛陀的格言》六、慈爱
- 我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是我心中之佛
- 《大手印》浅析讲记(一百二十六)由空性之本住起现大悲入无方悲悯
- 《大手印》浅析讲记(七十二)法身无相离言思即相应
- 念阿弥陀佛而成就的古月禅师
- 净宗根本经典——五经一论的格局
- 《大手印》浅析讲记(五十二)离念的灵知即是当人的本性佛性
- 96年,30岁,我终于放下了自卑
- 《大手印》浅析讲记(十)妙有者具足见相就是见性 性相不二 色空不二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