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三途的众生为何又回来了
修行必须有善知识护导我们。出途地藏王菩萨就护导我们,何又他把我们拔出恶道,出途提携接手,何又牵着我们出去,出途就像我们天天念地藏王菩萨圣号,何又天天念《地藏经》,出途就是何又地藏王菩萨接手引我们出三途的险道。到什么道呢?产生正知正见,出途坚持行戒、何又定、出途慧,何又息灭三途烦恼,出途这就是何又好道。 走这条好道的出途方式,例如我们现在读诵大乘、礼拜、打坐、思惟、观想,这全是走到好道,用这些方法就能使我们再不落三途。 我们罪恶众生怎么办?持圣号、拜忏。《地藏忏》和《占察忏》是相同的,要是其它的法门我都做不来,我很愚癡,怎么办呢?你念地藏王菩萨就跟地藏王菩萨结合了,你天天念他,他就来接手了,他一接手就把你引出恶道了,再不受诸毒了。 可能不可能呢?这一点就是阎罗天子他们所怀疑的,他说:「地藏王菩萨有这么大的力量把人度出三途,为什么他又回来了?」释迦牟尼佛说:「刚强众生难调难伏。地藏王菩萨提携你出去了之后,他认为你已经安稳了,其实不然,你的愚癡心又来了,刚强,总是坚持我是对的,因为我对的原因,所以认为我走的道路不会错,时而信,时而又不信。」 凡是一位善知识成熟的弟子,他不敢保证,不但善知识不敢保证,佛菩萨也不能让一切众生不造业。释迦牟尼佛不能够让他的弟子不造业,不信他的不说,魔子魔孙更不说,就是信他的弟子,他的业也保证不了。为什么呢?假使说释迦牟尼佛能保证,就不会嘱託弥勒菩萨了,也不会在《地藏经》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嘱託地藏王菩萨——「假如末法众生对佛法有一点点的信受,你一定把他度脱不要让他堕三途。」这是我个人体会的。 换句话说,释迦牟尼佛认为他这个弟子还是靠不住。为什么靠不住呢?今天信了,明天又不信了;这辈子来了,把前生都忘了,后来广造众业了,不修行了。所以他轮转的时间很长的,不只地藏王菩萨,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都如是不能保证,因为众生的习种性、恶习太深了。 举个例子,就是吸毒的人,他自己知道的,吸毒吸到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他宁可死,即使他一文钱也没有、也买不到的时候,他没有办法还是要吸。我以前问过两位赌博的人说:你不赌可以吗?他说制止不住。凡是做坏事的人,你问问他,这就是习惯。一个人思想的习惯力支使他的,迷了,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 当我们做一个事业,要想发财、在你的事业上有个基础的话,要费多少的心血,要出多少力呢?何况要永断生死?那我们自己就要明白了,我们所付出的,能换得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代价吗?能不能?我们自己心里很清楚,不可能的。 怎么办呢?「咄哉」就是随时自己警惕自己,不论做了什么,心里所想的,把所做的事业全部迴向给圣道、善业,这个你能做得到的。随便你做哪一种事情,我们如果开一间珠宝店——「我想让一切众生都得珠宝。」你发了这个愿,心里这样想,一边卖珠宝,完了你就想:不只给一个人珠宝,愿一切众生都得珠宝,愿一切众生永远不受贫乏,愿一切众生都能随意满足他自己的愿望。 现在的众生都被苦恼所逼,每位大菩萨都发愿消除我们的苦恼,我们求他们,但一定要至诚心——他这边接手,你要伸手,他接手你不伸手,他也拉不住你。等引出了险道,还要嘱託你,「而语之言:咄哉迷人」,就是警惕说:你迷了,走到这条道上来了,以后你可千万不要走这条道上了,入了这条道就出不去了,入者容易出者难,你的性命很容易丧失。 当然是迷途知返!经过这位善知识这么一指示他,他知道了,他说:「这条路不再去了。」但业不由己!现在我们道友谁不知道这个世界苦得很,无论任何人都在苦难之中过日子,有的说这家比那家好一点,这也是五十步跟百步之间。这个好一点是用了好多心血,但是要时时地忧虑——就连这一点也保不住,容易丧失。业所牵引的,怎么办呢?就得时时地注意,让我们的思想不要放逸。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慈心济虱微命的沙门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六十七)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五十九)【讲义】若此虚空,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同也名五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
- 共读楞严开示(二百七十八)【讲义】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莲池大师论出家利益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零九)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一)如是我闻有四义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八十四)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
- 念佛时常见佛像放光,这个该怎么处理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三)欲漏 有漏 无明漏
- 随机阅读
-
- 不能起颠倒,这是净土宗的底限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一十一)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解脱?云何禅境界?变化及外道?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零八)【讲义】三细六粗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五)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此下十二句,叹实德迥异二乘,显然菩萨作略;此四句叹自利之德体
- 造同样的罪业,受的果报为何会有轻重差别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一十九)【讲义】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六十六)【讲义】汝曾不知:如来藏中,性见觉明,觉精明见,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七十四)【义贯】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
- 佛教宗派是怎么形成的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零一)【讲义】壬二正为宣说(分二)癸初正答满慈 二兼示阿难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五)【义贯】阿难,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四)妙奢摩他、三(去声)摩、禅那者:阿难不知,十方如来,因地所修之定名,乃擧常途三种定之别名
- 所有的身心世界都是无常变化的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零八)【讲义】三细六粗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二十三)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三十二)【义贯】阿难,又汝所明,鼻香为缘,生于鼻识。此识为复因鼻所生,以鼻为界?因香所生,以香为界?
- 舍利弗成佛国土的大菩萨有哪些功德相貌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二十五)【讲义】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为木。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零四)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谁,是灯是见?何况分别,非灯非见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九)本经三定别名,仍存梵语者,即尊重不翻之例。此三名最重要,又最难解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