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古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终累大德,不矜细行此之谓也。不矜细行 这句话的终累大德意思就是:如果我们在一些细微处不注意,将来就会慢慢地养成懒散、不矜细行放逸、不矜细行怠惰、终累大德轻慢的不矜细行心,将来想要提起正念用功,不矜细行也提不起来了。终累大德为什么养成了这种坏的不矜细行习惯,就很难收摄了。不矜细行这也就是终累大德古人说的「防微杜渐」的道理,所以,不矜细行修行人一定要谨慎。不矜细行 禅堂里有句话讲: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说这话目的是什么?目的就是让我们于细微处不可随便。不以恶小而为之,一点一滴的细小威仪、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的四威仪,都做好了,就容易提起正念,修行就容易上道。 三千威仪,八万细行,都是助道的因缘。如果觉得这个也无所谓、那个也无所谓,甚至为自己的放逸找种种的借口:末法时代,不要要求这么严格了——自己人为地降低标準,正念就很难提起来,身、口、意全部流浪在妄想和五欲六尘的境界之中,想把心收回来就难了。 所以,修行人于细微之处一定要小心。修行就是一定要细心,看一个人修行好不好,就看这个人够不够细心——看他走路轻轻地走,说话慢慢地说,做事情很用心地做。每件事都做的特别到位,特别如理如法。 譬如说,我们上香,插的时候都是端端正正、不偏不倚,每支香之间的距离,都恰到好处,让人一看,肃然起敬;摆供果也摆地整整齐齐,看上去非常庄严,让人心生欢喜。 每一桩小事都用心地去做,这说明他的心没打妄想,始终在正念之中做事。我们一看这个东西摆地乱七八糟、东倒西歪,说明这个人做事的时候,妄想纷飞,心里不知道在打什么妄想,事情就做不好。 因此在禅堂里,老班首经常讲开示说:有道无道,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怎么看呢?就看你这些细微处,细微之处见真章。细微处,不是说我们心眼特别小、处处跟人计较,不是的。正是这些细微的地方,恰恰是我们不能照察的地方,照察不到,就是我们妄想流浪的地方。 《四十二章经》中说: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你失念了,打妄想了,做事就做不到恰好。儒家一直提倡「思无邪」,什么叫思无邪?思无邪就是不要失去正念,时时心不驰散,时时能摄持住自己的心念。 很安静地、很寂静地、很如法地做好每一件事,走好每一步路,说好每一句话,这就是修行啊。修行不是惊天动地,非要做出什么样子来,修行就是这样寂静地、细水长流地,把我们的身、口、意时时都管束好,每一件事都做好,这样修行就容易成功了。 所以,不要捨近求远,想着我一定要去住山、要去闭关、要去怎么样,那个都太远了。你小处的事都做不好,给你寂静的环境你也用不上功,为什么?这颗心与道不相应。给你一个安静的环境,你也不相应,去了就很压抑、就想跑。 所以,修行一定要从细微之处着手。不矜细行,终累大德,这八个字很重要。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阿弥陀经》所被根机之信愿
- 学会“用脚做梦”才能够梦想成真。
- 有一种幸福叫做上有老。
- 想写作却不知从何开始,如何快速无痛启动?
- 一天从早到晚,你都起了些什么念头
- 朋友是什么?
- 念佛的方法很多
- 有趣人类观察丨原来优势是会遗传的!
- 妄语戒有哪种情况可以开缘
- 曲解 ”一句佛号就足够“ 末法楞严先灭的迹象
- 拥抱正能量:点亮心灵,温暖世界
- 成年人的世界,是无需说教的。
- 如何看待人间佛教与净土法门的关系
- 曲解 ”一句佛号就足够“ 末法楞严先灭的迹象
- 我们持诵〈楞严咒〉就是帮助世界
- 惟贤老和尚:玄奘大师去印度,有两件法宝
- 持戒念佛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
- 有人发愿要到北俱卢洲去成佛,为什么呢?
- 我以为成长是不断做加法,但结果竟然是…
- 愿我能够亲近一切诸佛 诸菩萨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