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31>
1、楞严《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讲题:《大佛顶首楞严经》。经第主讲:慧律法师主讲。套番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楞严 2、经第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套番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楞严289页,经第[卯九显见超情,套番分四,楞严][辰初正遣自然二正遣因缘三迭拂妄情四责其滞情辰初,经第分二,套番巳初阿难约遍常义疑自然二如来约随缘义以破之,楞严巳初分三,经第午初领性遍常二疑滥外计三疑违自宗今初]这个[情]分二个角度讲,套番就是执着和知见,这一段是显示佛悟的究竟见性,不生不灭的见性,是超越一切的情执、一切的知见。 3、这个[情]包括四个角度说:一、凡夫情;二、外道情;三、二乘人之法执;四、权教菩萨。显示见性是超越凡夫之情;显示见性是超越外道之情;显示见性是超越二乘人;显示见性是超越权教菩萨。显示见性是超越一切凡夫的知见;显示见性是超越外道的知见;显示见性是超越二乘人的知见;显示见性是超越权教菩萨的知见,这一段就是讲这个。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 4、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阿难对佛说:世尊。就像法王您所说的:觉缘遍十方界,这个[觉]是觉性有能缘之功能,它是遍十方界的,湛然常住,性非生灭,也就是我们每一个都有佛性,就是指这个。 5、湛然常住,所以,南无常住十方佛,就是指每一个人的觉性;南无常住十方法,就是指每一个从觉性里面散发出来的真理;南无常住十方僧,就是比喻遍十方,只要你心和合无诤,没有能所,心性就是僧,这个就是指自性常住。性非生灭,什么叫做生灭。生灭就是能所不断。【此一大科。 1、以见性不变随缘故非自然】,这个外道的自然,接近无因论,就是拨无因果,无因无缘,就自然生自然灭外道所讲的这个自然是无明,建立在无明的。以见性是不变,也就是说:见性常存,亘古以来,我们每一个人的不生不灭的见性一直存在,只是没有开发,但是,它能随缘,像摩尼宝珠一样,所以,它不是外道所讲的;建立在无明的一种自然。 2、随缘,但是这个见性是不变的,是亘古存在的,所以非因缘。因缘是生灭法,见性是不生不灭法,所以,非因非缘是诸佛之本源,在这个《菩萨戒经》里面有一句话说:非因非缘非果法是诸佛之本源。 3、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要契入佛的领域,必须要顿悟。进入没有任何的能、所;没有任何的阶位,与天地一体,同时存在的佛性。【随缘不变故非因缘;自然】,这个外道的自然,还有凡夫和二乘人所讲的这个【因缘,皆是妄情计执】,在这里是因为讲的是究竟,连这个二乘的方便的所讲的因缘法所以,皆是妄情所执,【见性两皆不属】,因为见性非生灭法,是迥脱根尘,独立存在,灵光独耀的。 4、见性二皆不属,意思是:也非自然,也非二乘人讲的因缘法,意思是:超越外道所讲的自然,也超越一切凡夫、二乘人所讲的因缘法。【故曰超情。诚如法王所说:诚者实也;法王所说,指如来上文诸科,所说遍常之义。觉缘指见性,谓亲依觉性具有能缘之功能。 5、遍十方界者:乃称性周遍,不分科中,见性遍见一切,同体不分】;在显见不杂这科当中【不杂科中此二科俱成遍义。湛然者:如寒潭止水】,就像寒潭静止之水,【湛然不动,领不动科中】,[领]就是依据,依据前面的显见不动这一科当中,【身境动摇,见无所动】;在显见无碍这科当中,【无碍科中,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之义。常住者:领无还科中】,就是显见无还这一科当中,【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不失科中】显见不失这一科当中,【虽称颠倒,无始不遗之义】。虽然是颠倒,但是无量亿劫以来,从来就没有消失。《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31>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31>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