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居士可以说法吗
一、白衣僧人和白衣的居士本分 (「白衣」,指俗人、可说在家人、白衣居士。居士) 僧人的可说本分:依法修持,宏传佛法,白衣让三宝住世,居士利益众生。可说 居士的白衣本分:以财力、物力等护持三宝、居士寺院,可说修学佛法的白衣同时帮助僧人完成本分事。 佛陀入灭后,居士佛教的可说道场,要由僧宝来住持,佛教的经典,要由僧宝来保存、宏传,迷途的众生,要由僧宝来接引。 三宝之中,虽以佛为最尊最贵,法为最高最胜,却以僧宝的地位最重最要。无论正法时期、像法时期、还是末法时期,均以僧为内护,居士为外护,即僧属住持位,居士属护持位。出家、在家如鸟的双翼、火车的双轨,相辅相成,分则两伤,合则两美。 而且,僧宝是佛教的象徵、三宝的代表和核心(佛己入灭,法不自宏,全赖僧宏),僧在佛法在,僧灭佛法灭。所以,僧人和居士,唯有各自守分尽分,才能让正法久住、佛法常兴。 二、白衣可以讲法吗? 白衣讲法,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居士只能以交流的的形式和同道研究、探讨佛法。 第二、居士必须徵得僧人的同意,才能讲法。(僧人必须善知法义,不能为了名利,妄请无知白衣说法,这样会令佛法毁灭,罪过无边,堕落难出,而且应知佛法宏扬本在僧,白衣依僧团学法才如法。) 第三、居士不能冒用僧人讲法的仪式,如:迎请、拈香、登高坐。(只能平坐) 第四、居士与僧交流佛法,先顶礼僧人,然后说法,而且不能视僧为学生或兄弟。 第五、居士不能以师自居,收纳徒众,因为,护持佛法,均以三宝为师、三宝为归。 第六、居士讲法,要引导大众归皈、护持三宝与寺院,恭敬佛法僧。 以上六条,是根据佛制戒律、佛经和祖语,归纳总结所写,希望出家、在家,遵照奉行。 否则,就会不断出现当今乱相,大众心中只有某某居士、「老师」,没有三宝,也不知护持三宝,而且模仿僧团募捐、经忏……这些行为,违律犯罪、破三皈戒体,失佛教徒身份,分裂三宝、破坏佛法,看似宏法,实是灭法,必堕恶道,求出无期。 关于这些,我们可以进一步祥细学习。 三、祖师开示 印光法师开示:「今时当末法,在家居士,作与同道演说研究,固无不可。若必照讲经仪式,乃出家法师之事,居士行之,即为僭越。立演说,也不合宜,殊失重法之意。」(《印光法师文钞》复章缘净居士书) 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中说:「须达多之初闻佛名,夜趋见佛也,甫闻说法,即证三果,已入胜义僧宝数矣。既而造精舍于祗桓,供佛及僧,凡新出家未知佛法者,须达多日为教授,必礼出家人足已,然后说法,宁惟不敢以教授师自居,不敢以兄自居,并不敢以弟自居,而兄视新出家人也。 罗睺罗之出家也,以舍利弗为和尚。均提之出家也,亦以舍利弗为和尚。罗睺为比丘,均提尚为沙弥,不闻其称罗睺为兄也。则住持三宝之体最严,亦犹朝廷之礼故也。朝廷无礼法,上下不辨而天下乱,佛法无律仪,七众不辨而化道绝,可弗辩乎?」 可见,给孤独长者,已证三果阿那汉,但教授新出家不知佛法的僧人,必先顶礼后才说法,而且不陞座(坐僧旁),不敢以教授自居,不敢视僧为学生或兄弟。 三果圣人,都要这样,何况凡夫居士? 四、佛教乱相 《法苑珠林》一书,揭露佛陀涅槃后,白衣和僧人的不法乱相,会导致佛法毁灭,这些白衣、僧人和癡迷大众,最终都会堕落地狱,求出无期。 原文如后: 「又《大五浊经》云:‘佛涅槃后当有五乱。(佛陀涅槃后有五种违背佛教戒律、经法的混乱现象。)一者当来比丘从白衣学法。世之一乱。(出家人跟居士学佛法,僧人、白衣无知。)二者白衣上坐比丘处下。世之二乱。(藐视三宝,目无尊长,僧人、白衣无知。)三者比丘说法不行承教。白衣说法以为无上。世之三乱。(出家人讲法不接受;觉得白衣说的很好,因为白衣惯用五欲、附体怪异,进行误导和引诱。) 五、佛经教诲 《仁王般若波罗蜜护国经》:「比丘地立,白衣高坐……都非吾法,当知尔时正法将灭不久。」 《佛说梵网经》:「菩萨比丘地立,白衣高座,广行非法,如兵奴事主。」 解:「比丘站立,白衣高坐」,不如法,离灭法不久。 六、驳邪见 有无知人,依《维摩诘经》中,二比丘礼维摩诘居士为据,认为白衣说法,僧要礼拜。 《维摩诘经》中,两个出家人顶礼维摩诘居士,这是出家人听维摩诘居士讲说佛法之后,相当高兴,忘了戒律,所以顶礼居士,也犯了戒律。 维摩诘居士,不是任何人能模仿的。很多白衣推崇《维摩诘经》,不是学习维摩诘居士所说的诸法实相的不二法门;不是学习维摩诘居士借十方世界最高广庄严的狮子座三万二千入于丈室等的神通妙用;不是学习金栗如来化现居士身的维摩诘,讲经依威仪,尊重佛、法、僧,而是要以维摩诘居士为榜样作幌子,打击僧团、轻慢僧众、颠倒说法、分裂三宝。这是愚癡、罪过的灭法行为和堕落恶业!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用无贪来对治贪着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一十五)【讲义】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相所在?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八十九)【讲义】癸初发愿报恩二誓言度众生三求除细惑四速成正觉五申述不退今初
- 持名念佛一法,事则至简至易,理则至深至妙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一十六)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二十四)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三十四)即时如来从胸卍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
- 念诵《普贤行愿品》能得到五种果报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七十)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
- 共读楞严开示(七十)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馐,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六十六)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
- 在世间上要完成四个缘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七十六)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八十九)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一十)阿难言:“我尝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 这句佛号念得孤明历历,这里面就有观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七十)【讲义】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遍周法界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一十六)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一十九)【讲义】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生于舌识。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