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粗重为轻安
三善十一者:言轻安者,转粗重远离粗重,轻安调畅身心,转粗重堪任为性。轻安对治昏沉,转粗重转依为业。轻安谓此伏除能障定法,转粗重令所依止转安适故。轻安言堪任者,转粗重有所堪可有所任受。轻安言转依者,转粗重令所依身心去粗重得安隐故。轻安 粗重就是转粗重身心没有堪能性。离开粗重的轻安身体或心理状况,让我们的转粗重身心比较舒畅就是轻安。轻安是能够伏除那些障碍我们得定的法,令心转于安适舒服的状态。平日里我们依靠的粗重是没有堪能性的,比如我们的呼吸、身体、心理状态都是比较粗重的。 即使是比较细心的,遇到事情很明白的人按照佛法的观察仍然是粗心的。没有经过佛法的修行是做不到真正的细心,心也是沉静不下来。没有调整好的身心就像我们睡觉才醒一样,身体、思维都在不清晰的状态下,很混沌,精神没办法集中,心不能专注,做事做不好,这就是粗重的状态没有堪能性。 如果得到轻安,离开粗重的状态那你就比较舒服和安适,心自由自在地专注在这么一种状态中,做事和修行的质量就会提高。这里面提到的「堪能」就是堪可有所任受,就是你能具备这样的能力,可以把事情做好,担当此任。 「言转依者,令所依身心去粗重得安隐故」就是经过修行转粗重成轻安。比如平日里大家睡懒觉是越睡越懒,如果你按照正常的时间起床,经过洗漱,活动你的身体就会回到清醒的状态上来。所以说经过修炼,比如念佛,打坐都可以让人身心得到轻安,这样清醒的状态会维持的时间长,程度也越来越好,可利用的时间也越来越长,粗重的身心状态会越来越少。 大家要注意粗重这种状态,它离我们很近,拿起来也得心应手,比如我们课间休息大家又是吃东西又是说笑,觉得开心放鬆,其实这都是比较粗重的状态。轻安的状态是心理非常宁静,安于无染的状态不愿意回到染污的状态上来。人的修行是可以看出一种状态的,有的人别看不念佛,不打坐,但是从他行事为人比一般人要从容、要自在,这就是在心理上有一种轻安的状态。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长者不在于年迈耆老,而在于修行的成就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讲义】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二十三)【讲义】辰二万法现无(分三)已初举喻 二辨定 三法合 今初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五)属诸比丘,休夏自恣,属者附属:此二句陈述辟支来意,为值遇休夏之时,要附属诸比丘,作自恣法耳
- 众经之王《华严经》的不思议功德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一十四)云何断诸想?云何三昧起?破三有者谁?何处为何身?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四十七)【注释】大慧,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二十三)【讲义】辰二万法现无(分三)已初举喻 二辨定 三法合 今初
- 天乘四种禅定之三禅
- 共读楞严开示(十八)如来对示缘起
- 随机阅读
-
- 能够念佛的人,是人中芬陀利华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九)严净毘尼者:毘尼戒律之总名,此云善治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五十九)【注释】大慧,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二十一)【讲义】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而出?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
- 极乐世界可以活着去吗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零二)【讲义】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者:性觉则性本二觉,本具妙明明妙,并不假明而明之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销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五十九)【注释】大慧,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
- 这句佛号念得孤明历历,这里面就有观
- 共读楞严开示(二百七十九)【讲义】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嗅闻性。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
- 共读楞严开示(十四)审除细惑,说二如来藏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四)觉有三义,作二种解释
- 自己不加持自己,我们就跟诸佛菩萨沟通不了
- 共读楞伽开示2(下)——《 楞伽经》的传奇传承苏东坡先生护持楞伽经公功不可没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四)【义贯】阿难,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八十五)是故当知:意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四空定的过失
- 共读楞严开示(二十四)常住真心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一)己三列上首名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婆尼沙陀等,而为上首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六)善超者:不同二乘,断尽见思,灰身泯智,超出三界,不敢复入,如此虽超非善。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