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第十六套:?11>五十种阴魔
1、楞严《楞严经》第十六套:。经第11>五十种阴魔。套>讲题:《大佛顶首楞严经》。种阴 2、楞严主讲:慧律法师主讲。经第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套>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种阴 3、楞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1413页,经第【壬二中间十境,套>分十,种阴】【癸初贪求善巧,楞严至十,经第贪求永岁,套>癸初分七,子初定发爱求】经文:【阿难。彼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圆明】。 4、解释一下:说:阿难,彼善男子,受阴虚妙,「虚」就是见闻遍周,「妙」就是离身能够作用。这受阴虚妙,破除了受阴,不遭邪虑,圆定发明,这个圆定就发自于本性的定、圆满的定。 5、三摩地中,心爱圆明,「圆」就是圆满发明一切的妙用,心希望能够圆满的发明一切的妙用。勇锐其志,精进的思惟,锐其精思就是勇锐其志,精进的这样思惟,差不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了。贪求善巧,注意那个「贪」字,中间的十境,这个想阴魔十境,都有一个贪就出状况,把复杂的问题变成很单纯的问题,就是因为出,出现一个‘贪’字。 1、所以,他贪求善巧,因为他贪求这个变化更进一步更能撼动人心,更懂得善巧为什么他贪求善巧呢。善巧就是善巧方便,更能撼动人心,更能度更多的众生,以行教化,广作佛事,叫做贪求善巧,有这样的贪就坏了。【此下别示,想阴十种魔境,此第一贪求善巧。彼指透过受阴之男子,】透过了受阴十境的男子,【是以称善。 2、虚谓见闻遍周,妙谓离身作用,如鸟出笼不遭邪虑者:谓不遭遇,受阴邪虑所惑。圆定发明:即圆通妙定。 3、是受阴已尽境界。三摩地中,心爱圆明者:于此禅定心中,忽起一念,爱着圆明,谓爱着圆满,发明一切妙用故。 4、勇锐其志,精进思惟,贪求变化,更进善巧,将以悚动人心,以行教化,广作佛事也翻过来,1414页,【子二魔遣邪附】经文:【尔时天魔,候得其便】在这里要特别注意,尔时天魔,知道你贪求善巧,天魔听到了你的心声、看到了你的用意,候得其便,空隙来了,等到了因缘到了,飞精附人,在这里特注意,附人不是附在那个修禅定的人,是附于他人,不是附于修行之人。所以,飞精附于他人,飞精附着在他人,就像乩童,这个魔附在乩童的身上,口说经法,这个乩童就说出了种种的经法。1414页,[当尔之时,天魔,即六天魔王,候得其便,有隙可乘,即飞遣精魅,以附他人之身,]所以是附着在他人,不是附着在这个修三昧的人的身上。[素受邪惑者。 5、飞精,如军门飞檄,]就是军中。飞檄,这个飞檄就是可信度很高的。《楞严经》第十六套:?11>五十种阴魔
《楞严经》第十六套:?11>五十种阴魔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如何把「空假中」三观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 佛说∶若想让心安宁,就要一切随缘而行
- 佛本清净,何需洗浴?始于东汉的浴佛节,为何流传千余年?
- 佛陀是什么,成佛需要经历哪些过程
- 广钦老和尚教打坐方法
- 元音老人|学佛无难,但观自在~
- 你拜一拜佛,无量劫的罪业就都消灭了
- 六祖《无相颂》:原文+译文
- 念佛具足定学之实事
- 佛心就是开悟心
- 佛说:欲得净土,但净其心
- 佛家经典:《无量寿经》全集
- 《阿弥陀经》所被根机之信愿
- 佛源老和尚:用功拜佛、持咒、参话头、打坐,是一辈子的事情
- 元音老人|学佛无难,但观自在~
- 佛源老和尚:我们每个人要自己觉自己,不要人家来觉,人家是不能帮你成佛的
- 念佛就是无与伦比极为深妙的禅
- 佛源老和尚:某法师死的时候,全身都在抽…
- 你眼中的别人才是你
- 元音老人|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