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指见性是「心」非「眼」
我们看第一段,见性直指见性是心非心非眼。 这个地方,见性佛陀从众生能见的心非功能当中,来开显我们众生真正能见的见性是这一念明了的心,不是心非眼根。是见性「心」能见,不是心非「眼根」能见。从心当中去把那个不生不灭的见性见性找出来。理论上我们六根都可以发明心性,心非六根门头都可以回家。见性眼见、心非耳听,见性见闻嗅尝觉知,心非吃东西。见性 你看禅宗有的吃东西也开悟: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喝茶去!祖师为什么叫他去喝茶呢?就是从喝茶当中去体会,你为什么能够去感受到茶的味道呢?为什么你把茶丢到地上,大地它不能感受茶的味道,为什么你可以感受?就是我们有佛性。从整个见闻觉知的功能当中,去表达佛性的存在,所谓的假借作用来开显它的本体,借用显体。是这个意思。 这个地方有两段:一、以拳例见定其常情;二、引例破执正显见性。 「以拳例见定其常情」,佛陀用拳头来比喻能见之性,来按定阿难尊者的情执。要显真之前,要把阿难尊者的情执先找出来——他的问题点在哪里。我们看经文: 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这个地方佛陀提出了三个问题:阿难,你之前回答我,你见到我这个光明拳,这个拳头释放出种种的光明。那么这个光明是什么因缘而有?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为什么会产生拳头?第三个,你阿难尊者是用什么来见这个拳头?佛陀提出三个问题。我们看阿难尊者的回答就知道他的心态,知道他心中的盲点在哪里。 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这是回答第一个问题。阿难尊者说:我回答您,您为什么拳头上有光明呢?因为您佛陀的整个身体都是阎浮檀金——阎浮檀是印度一个树木的名称,它翻成中文叫作「胜金」,殊胜的胜,黄金的金。因为这种树它的整个枝干华果都是显现一种紫金色,而这个紫金色比真实的黄金还更加的美丽庄严,叫胜金。因为佛陀的身体都是阎浮檀金,而且赩——这个「赩」就是殊胜庄严,像一座宝山。这样的一种庄严的身相,是过去清净的善业所引生的。因为佛陀过去修了善业,全身都有光明,所以您拳头也有光明。这是阿难尊者的第一个回答。 第二个,佛陀问说,那你用什么去见呢?阿难尊者说我用眼睛来见,就是我有眼睛,我当然不可能用嘴巴去见,我用眼睛去见。第三个问题,这个拳头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把手弯曲就变成拳头,打开来就变成掌。因为佛陀您把您五轮的手指弯曲成一个拳相,所以就变成这个拳头。我们从后面的经文来看,佛陀对阿难尊者这三个回答是不满意的,因为他没有回答到重点。我们解释一下。 古德说,释迦牟尼佛提出三个问题,其实答案只有一个,这个答案是相同的。说佛陀身上为什么有光明?为什么你能够见到?为什么会有拳头?其实就是因为我们有真如本性。你没有真如本性你怎么会有光明?佛陀的所有功德,都是从真如本性显现出来。 但是阿难尊者身为凡夫,无始劫来他习惯用攀缘心来看事情的外表,看事情的因缘,所以他的回答都是从表相上来回答。你看,为什么有这个光明?因为你有善业。我用什么见?用眼睛见。为什么有拳头?因为你把手指头弯屈起来。这三个问题,都是从外在的事相回答。所以佛陀是一点都不满意,佛陀后面会加以破斥。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十劫的善根才换来今生往生的资粮
- 白衣观音的灵验故事
- 四十八大愿——(第44愿)修行具足德本
- 佛经中的六成就
- 临终神识失控,如何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
- 这三个加在一起,人生就无解了
- 我们见到各种景像是怎么有的呢
- 留学的僧人回来后,不信大乘佛教了
- 修学首楞严王三昧,不受无明妄想的干扰
- 念的每一声佛号都是在行称赞如来的行愿
- 流转三界中,到底是谁在流转
- 极乐世界光明所蕴藏的功德藏
- 我想学佛,但佛号念不下去怎么办
- 念的每一声佛号都是在行称赞如来的行愿
- 若以这种心来持咒诵经,则是捨本逐末,不善用心
- 看看一天当中的念头,就知道将往哪里去了
- 菩萨成就国土,要有两种准备
- 生命要不要改变,是你自己说了算
- 留学的僧人回来后,不信大乘佛教了
- 五阴的本质,到底是真还是妄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