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成就国土,要有两种准备
这一科是菩萨「与之授记」。舍利弗尊者在<方便品>明白了「权实不二」的成国道理,佛陀就马上跟他授记,两种授一种成佛之记。准备这里的菩萨成佛指的是成就应身佛。 基本上,成国应身佛的两种成就有两种因缘:一种是秽土的成佛,一种是准备净土的成佛。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菩萨说明。 所谓的成国秽土的成佛,它的两种重点在于「示同凡夫」。比方说释迦牟尼佛两千五百年前在印度的准备那一段的成佛,他是菩萨一个标準的秽土的成佛。所以,成国释迦牟尼佛在成佛之前的两种整个过程,他的所作所为要示现等同凡夫的状态。比方说他要有一个母亲来受胎,他长大以后要纳妻,要生子,乃至于一开始还要跟外道学习,最后才能够成就佛道。 也就是说,我们看释迦牟尼佛那一期的情况,不管是他的寿命,不管是他的身高,不管他所处的环境,基本上跟众生的共同业力差别不大。所以,秽土的成佛在因地的準备相对比较少,因为他没有太多的发挥空间,他完全是恆顺众生的业力来随缘教化。 所以这样子的成佛花的时间相对短。只要是跟他有缘的众生善根成熟了,然后都刚好在人道受生,这个时候他就随时可以示现八相成道。这个就是我们一般说的秽土的成佛。 净土的成佛困难度相对高,因为他没办法去恆顺众生的业力,他要另外去创造一个清净的国土,所谓的净佛国土、成就众生,所以他要创造一个清净的国土。他可能发觉,跟他有缘的众生必须要有一个更好的环境来修学,所以他净佛国土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成就众生的善根。所以他这当中的準备就要很多了。 在《维摩诘经》上说,菩萨要成就国土,要有两种準备:第一个,发菩提愿;第二个,修清净行。我们解释一下。 比方说,哪一天你完全地证得无生法忍了,到初地以上,那么你后面要做的工作就是净佛国土、成就众生。这个时候,比方说你刚好到某一个地方去,你发觉住的地方很重要。这个房子是一个宫殿楼阁,对凡夫来说是很大的摄受力,所以你就发愿,发菩提愿、修清净行:我以后的国土所有的房子必须是宫殿楼阁,七宝所成。 那你要做一件事情,做跟这个愿力有关的妙行:要成就一个宫殿楼阁,你要广修布施。比方说,你发觉在凡圣同居土当中三恶道对我们障碍太大了,我的国土不能有三恶道,所以你就加强持戒——我的国土里面都是尊贵身!尊贵身,简单讲就是两只脚的,就是人天这种尊贵的果报。所以你就必须在因地的时候,尤其在六度当中,特别尊重微细的戒行。 当然,杀盗淫妄更不可能犯,需要注意的是你要尊重特别微细的戒行。你希望你的国土寿命长远,你要广修慈悲。 在《维摩诘经》上说,菩萨在因地的时候就是发菩提愿、修清净行,以同愿同行来招感跟他有缘的众生。你认同我的观念,你就跟我一起修学。你认同你未来的国土必须是宫殿楼阁,必须是寿命久远,必须远离三恶道,你觉得这个东西对你很重要,那么菩萨就以愿力跟修行来号召跟他有缘的众生。等到他满愿以后,在因地里面跟他有缘的众生就同时生到这个国土去。 因此,秽土是一种业力,凡夫的共业所感的;净土是这个菩萨先发起一个广大的愿力,修习广大的妙行,然后以同愿同行来招感跟他有缘的眷属往生到他的地方去。这就是一个净土成就的因缘。 当然,他的愿发的越多,他这一期要成就国土所花的时间就越长。你发的越细,因为你要把这个愿填满,你六度的妙行所拖的时间就越长,就这么一个情况。这个就是净土的成就。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净土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七十七)【义贯】汝犹不知;如来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零九)“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六十一)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
- 心不要活得太表面,要能够更深层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四十三)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一十二)【讲义】辰二别释(分六)巳初眼色识界至六意法识界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七十一)【讲义】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 什么样的人不能皈依佛门
- 共读楞严开示6——科判与序文
- 随机阅读
-
- 忍之久而纯,耐之久而熟
- 八个奇妙的心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三十七)阿难言:诸盲眼前惟睹黑暗,云何成见?”佛告阿难:“诸盲无眼,惟睹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
- 法从缘起,果从因生
- 共读楞严开示3——科判与序文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四十)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四十一)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
- 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佛
- 做一个简单自主的人
- 佛说,修得慈悲心,福报自然来。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零一)“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 「大乘善根界」与「二乘种不生」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一十三)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堂中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二十九)若汝执恡(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 打坐念佛气一直在头上鼓,应该如何解决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一十二)【讲义】辰二别释(分六)巳初眼色识界至六意法识界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五十七)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混扰扰相以为心性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八十一)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