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大愿——(第44愿)修行具足德本
设我得佛,大愿第愿德本他方国土诸菩萨众,修行闻我名字,具足欢喜踊跃,大愿第愿德本修菩萨行,修行具足德本。具足若不尔者,大愿第愿德本不取正觉。修行 我成佛时,具足他方世界无量剎土诸菩萨众闻信我阿弥陀佛名字已,大愿第愿德本心怀欣悦,修行喜形于色,具足应时勤修菩萨六度万行,大愿第愿德本具足一切功德之本。修行若此愿不兑现,具足不取正觉。 从通途佛法来看,「具足德本」意指修习菩萨六度是趣向无上正等正觉的根本。然从净土法门来看,信愿称名即是生起一切功德的本元。「一法具足一切法,一法成就一切法」乃圆教理念,执持六字洪名即是具足菩萨六度万行,诚如莲池大师开示:「诸菩萨众有恆沙劫中修六度万行未能满足,而今一心念佛,万缘自捨,即布施波罗蜜;一心念佛,诸恶自止,即持戒波罗蜜;一心念佛,心自柔软,即忍辱波罗蜜;一心念佛,永不退堕,即精进波罗蜜;一心念佛,余想不生,即禅定波罗蜜;一心念佛,正念分明,即般若波罗蜜。推而极之,不出一心,万行具足。」(《弥陀疏钞》) 对莲池大师的这段开示,或有人以通途教理加以质疑,认为仅修念佛一行就具足六度是不可能的。这种质疑乃不了解净土法门之圆顿神妙之处。佛说净土法门乃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信然。须知,信愿称名若不具足六度万行,何以云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香光庄严呢? 可于念佛实践中勘验,当行人一心执持名号时,自然放捨身心世界,对五欲六尘,乃至一些世出世间善行悉皆捐弃。无住布施,连布施也布施掉。唐代庞蕴居士,宗门开悟后,把万贯家财装船沉入江底,有人就问他为什么不将此财物拿去做善事。庞居士深知好事不如无事,所以连布施也布施掉,清净至极。即家庭为道场,男不娶,女不嫁,儿子耕种几亩薄田,女儿编织些竹器谋生,安贫乐道,处之泰然。临终时,悉皆自在坐脱立亡。可见真为生死、一心念佛即布施波罗蜜。 摄心念佛,不思善,不思恶,身口七支安住佛号,即持戒波罗蜜。一心念佛,得佛光明愿力加持,身心柔软,于他人的责骂侮辱宽然容忍,即为忍辱波罗蜜。一心念佛,净念相继,无杂无断,即为精进波罗蜜。一心念佛,制心一处,心不外缘,即为禅定波罗蜜。一心念佛,正念分明,孤明历历,念清楚、听清楚,无住生心,生心无住,即为般若波罗蜜。一心念佛具足六度万行,因为能念之心性具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功德——不出一心,万行具足,真实不虚。 他方世界诸菩萨众闻信阿弥陀佛的名字,深知万德洪名不可思议功德,心生大欢喜,得平等慧。了达称念阿弥陀一佛,即等于称念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往生阿弥陀佛一净土,即等于生到十方无量净土;诸法相即,一多互容,称性缘起,妙德难思。阿弥陀佛以六字圣号,护念加持他方菩萨,不退转于无上菩提,恩德洪深。他方世界的菩萨深知这一点,乃能欢喜踊跃无间断地去受持。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阿弥陀佛的身口意功德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九十八)【讲义】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四十七)【讲义】午二就喻详辨 阿难!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二)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
- 有些人念《地藏经》为什么有这种感觉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七十八)【讲义】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嗅闻性。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二十四)【讲义】汝观是人,为愚为慧?富楼那言: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敕令更出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六十二)【讲义】此见为复,与明暗相,并太虚空,为同一体?为非一体?或同非同?或异非异
- 法无自性,随心所现;所现之法,全是自心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九十五)【讲义】见爱烦恼、见道
- 随机阅读
-
- 经常这样观想,随时都诸佛菩萨护念你
- 共读楞严开示(二十六)破识心五种胜善功能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零五)【讲义】又即后文偈云:‘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是也。如人瞪目观空,瞪久发劳,则见空华。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二十七)【讲义】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
- 如何把「空假中」三观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二十七)【讲义】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四十八)【讲义】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一十)【讲义】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
- 天乘四种禅定之二禅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七十一)【讲义】卯二会六入即藏性(分二)辰初总征 二别释今初
- 共读楞严开示(二十一)夫群生莫不有心,而真心难悟 修行莫不有定,而性定难明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九)本经三定别名,仍存梵语者,即尊重不翻之例。此三名最重要,又最难解
- 憨山大师彻悟心性的故事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三)儒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今有此一恨,正可改偏闻之辙,而趣正修之路矣
- 共读楞严开示(二十六)破识心五种胜善功能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九十三)【义贯】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
- 「有主物」在律上分成哪三类
- 共读楞严开示(九十)初悔闻请定竟 戊二 会众愿闻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零一)【讲义】壬二正为宣说(分二)癸初正答满慈 二兼示阿难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八十四)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