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中的六成就
佛经的佛经第一段经常有一个很相似的开篇,如《佛说阿弥陀经》:「如是佛经我闻,一时,佛经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佛经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佛经皆是佛经大阿罗汉,众所知识,佛经长老舍利弗,佛经摩诃目犍连……」 这段经文就是佛经通常所说的佛经的「序分」,有说法时间、佛经说法主、佛经听法众等,佛经也就是佛经佛教所说的六种因缘和必要条件,即「六成就」。佛经 信成就 即「如是佛经」,对佛陀所说正法坚定接受和毫不怀疑。《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佛法的听闻、持诵,是建立在信的基础上,如果不信就不会有因缘闻法,所以我们学佛,第一条件就是信。 闻成就 即「我闻」,表示经文是由佛陀十大弟子中「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亲耳听到佛陀讲法并记录下来的。「如是我闻」表明了经文的可信度,让后世信众能够更好地接受和传播佛法。《大宝积经》云:「多闻解了法,多闻不造恶,多闻捨无义,多闻得涅槃。」因此,有信之后还要有闻,多听经闻法,得正知正见,将佛法的智慧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修行中去。 时成就 即「一时」,想要了解佛理,不光要有信有闻,还要讲因缘时机。佛陀讲法,都是根据众生的不同根性,对机说法。修行的众生,善根成熟了,自然契入佛理,证得善果;若不成熟,虽说法也不会开悟。时成就代表了因缘和合,是听经闻法的最佳时机。 主成就 指说法的主体,释迦牟尼佛是佛经中的说法主。《观经疏》云:「观虽十六,言佛便周。」主成就是六成就中的核心,一切都围绕着主成就佛陀展开。佛讲法有处所便有了处成就,佛教化有对像便有了众成就,参与佛的讲法便有了时成就,聆听佛的法音便有了闻成就,接受佛的教化便有了信成就。 处成就 说法有主了,还要有合适的地点。佛说法必有处所,或者天上,或者人间。比如《金刚经》《佛说阿弥陀经》是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而《地藏菩萨本愿经》则是在「忉利天」为母说法。这些佛说法的地点,都是佛陀根据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因缘果报,为了众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佛法而精心挑选的。 众成就 有了适当的地方,还需众人来听经闻法。《佛说观无量寿经》云:「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不同的听众群体代表了佛教的广泛性、包容性,无论修行者的层次高低,都能在佛陀的教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总之,只有此六种成就因缘和合,佛陀才会开演一代时教,令正法得以传播。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用这个愿望来做生命的核心价值
- 《楞严经》第十一套: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前二十四圣)?12>
-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7>
- 《楞严经》第四套: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14>
- 当初的三钱,辗转增盛到三千金
- 《楞严经》第十六套:?10>五十种阴魔
- 《金刚经》分段贯释——般若放光分第一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二)25---27慧律法师主讲
- 往生到极乐后的正报身心相貌
- 《楞严经》第四套: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1>
- 下雨天的日子也是一种美
- 不可思议的灵应——佛源老和尚故事:祈晴法会、遣蚁法会
- 「穷子喻」对我们的启发
- 一切都是幻化不实,若执着即生烦恼
- 《楞严经》第四套: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24>
- 《楞严经》第十一套: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前二十四圣)?14>
- 先从梦中醒,再度梦中人
- 《金刚经》总说(三)世尊以有相般若妙用教人见相知实相
- 一个能彻底杀死浮躁和焦虑的顶级思维
- 《楞严经》第十一套: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前二十四圣)?14>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