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一十三)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堂中
1、共读共读楞严开示,楞严一百一十三,开示阿难言:“见是见其见非见汝其眼”佛言:“若眼能见。楞严经讲义是眼心眼为义佛言若眼圆瑛法师编写的,楞严经义贯成观法师编写的知非,这两部开示是堂中由台湾省高雄文殊讲堂慧律法师主讲。今天芯记禅院与大家继续共同学习高僧开示。共读 2、楞严欢迎各位有学之士,开示有修之仁者,见其见非见汝各位高僧大德,眼心眼为义佛言若眼开悟见性的知非仁者在评论区批评指正,指引教授,堂中开示教导芯记禅院后学之人的共读学习感悟,悲悯在家学人,无善知识指导难免对经典望文生义,产生种种宗教妄想。学“楞严楞伽”开示要用智慧,不能钻文字的牛角尖,不能被艰涩的文字转出烦恼来,要透过文字,见到文字背后的本来面目,见到真如佛性,见到我们人人本自具足的那个。 3、学精典,体悟比理悟要重要得多。看《楞严经》你说记不住,其实没有人能记住。抓住里边的某句话成为你的生活指导,正好对应了你生活里边,你正好又执着了一件事、两件事,那么你看经典里边的某句话,正好一下子指导了你那件事。那这句话你就记住了。 4、经文:【阿难言:“见是其眼”佛言:“若眼能见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见是其眼”:“其”,就是语助词此言,能见是眼的功能,能见是眼的性能。 5、“心知非眼”:心的功能是能知。“非眼”,能知不是眼的功能。 1、“为见非义”:故说心为“能见”。“义”,就是义理、道理。“若眼能见”:如果光有眼睛,而不用心,就能见的话,你身在室中,如果不用心,能看得见门吗。 2、意思就是:门能自己看得到吗。如果不用心,视而不见啊可能视而不见。 3、“则诸已死”:“已死”,就是已经死的人。义贯:“阿难言:”能“见是其眼”之功能,而“心”的功能是能“知”,且能知也是“非眼”之功能,故说心“为”能“见非”合“义”理。“佛言:若”光有“眼”便“能见”,无心,那么,则“汝”身“在室中”,如果不用心看,“门能见不。”,如果不用心,显然会视而不见。 4、又,退一步说,若光有眼即能见的话,“则诸已死”之人“尚有眼存”在,他们“应皆”能“见物,若”他们还能“见物者,云何名”为“死”人。所以知道“有眼无心”还是不能见的。所以,重要的还是心。诠论:在此阿难又引出一个大课题,即依于凡情,计“眼为能见,心为能知”,尤其是“眼为能见”,更是大家所共知、共认的“事实”,而千万想不到,依佛智所证,能见者不是眼甚至于能闻者也不是耳,而是心——总而言之,一切见闻觉知,都不是眼耳鼻舌身,而是心,此非凡情所知。 5、所以如上所说,若无心,则虽有眼,可能视而不见,乃至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以其“心不在焉故”。又,不但死人虽有眼而不能见,有耳而不能闻,就是连活人,若睡着了,或失心发疯了,或者太专注其他事,或作白日梦,都会虽有眼而不见,虽有耳而不闻,所以知道见闻觉知之事,非有心则不能办;更进一步说,其实见闻觉知等事,都是一心的作用,眼耳鼻舌身等,只是一个过道而已。过道就是借,借过、借通道而已。又,见闻觉知之事,不但光有眼耳鼻舌而无心,则不能成办,相反的,有些特殊状况之下,即使没有眼耳鼻舌等,而有心,也能成见闻觉知等事;如阿那律无眼而能证天眼通,能视三千界犹如见掌中诃摩勒果;再如人于梦中,自心即能化作种种境界,且有种种见闻觉知;又人于定中,不用现前眼耳等,也能观见种种庄严境界。共读楞严开示
一百一十三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堂中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轮迴本不存在,是因为你心中有轮迴
- 绍云老和尚: 要想把这句佛号,念得清清净净,身心都很安稳,还不是个容易的事啊!
- 禅宗天隐圆修禅师心法精要及其实修指导
- 秋雨随想
- 不买点供品,佛菩萨就不加持你了吗
- 绍云老和尚:一个道场,大家能够安心下来好好用功办道啊,不是件容易事!
- 能量低的人,都有这个特质!准到吓人
- 绍云老和尚:平常养成这个习惯,梦中遇到恶事也能不犯戒
- 地藏菩萨最初是怎么发心的
- 绍云老和尚:平常养成这个习惯,梦中遇到恶事也能不犯戒
- 自身不强大,谁也帮不了你
- 让生活像花儿一样
- 只要往生极乐世界,再回来就很自在了
- 绍云老和尚:以前睡觉做梦都是五欲,现在做梦懂得念佛了,这是你在用功了
- 金刚经白话述义【二】
- 金刚经白话述义【四】
- 十次闭关念佛的体验:吃得下苦才体会念佛的甜
- 绍云老和尚:要有这种心理,你才能学到东西、增长福慧
- 金刚经释字合集
- 禅修的意义就是要开悟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