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派传承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零七)“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瑠璃合’,无有是处。”

共读楞严开示

1、共读故应根里共读楞严开示,楞严瑠璃一百零七,开示“是百零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瑠璃合’楞严经讲义是知汝之心圆瑛法师编写的,楞严经义贯成观法师编写的言觉有处,这两部开示是潜伏由台湾省高雄文殊讲堂慧律法师主讲。今天芯记禅院与大家继续共同学习高僧开示。合无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零七)“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瑠璃合’,无有是处。”

2、共读故应根里欢迎各位有学之士,楞严瑠璃有修之仁者,开示各位高僧大德,百零开悟见性的知汝之心仁者在评论区批评指正,指引教授,言觉有处开示教导芯记禅院后学之人的潜伏学习感悟,悲悯在家学人,无善知识指导难免对经典望文生义,产生种种宗教妄想。学“楞严楞伽”开示要用智慧,不能钻文字的牛角尖,不能被艰涩的文字转出烦恼来,要透过文字,见到文字背后的本来面目,见到真如佛性,见到我们人人本自具足的那个。学精典,体悟比理悟要重要得多。

3、看《楞严经》你说记不住,其实没有人能记住。抓住里边的某句话成为你的生活指导,正好对应了你生活里边,你正好又执着了一件事、两件事,那么你看经典里边的某句话,正好一下子指导了你那件事。那这句话你就记住了。

4、经文:【“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瑠璃合’义贯:“是故应”该了“知:汝”所“言”你的能“觉了、能知之心”是“潜伏”在“根里,”犹“如”有人以“瑠璃”眼镜“合”于其眼,这个立论,“无有是处”,是不能成立的。意思就是说:心潜藏在眼根里边,是不可能的。诠论:至此,第三处征心,计“心潜伏根里”。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

5、我今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腑脏在中]:“腑脏”为五脏六腑。五脏为心、肝、脾、肺、肾;六腑为五脏之宫府:胃为脾府,膀胱为肾府,三焦为命府,大小肠为心府、肺腑。

一百零七“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瑠璃合’,无有是处。”

1、“中”,就是身体内。[窍穴居外]:七窍之孔穴。

2、七窍为二眼孔、二耳孔、二鼻孔、以及口。“外”,就是身体表面。[有藏则暗]:这个“藏”跟五脏六腑的脏是一样的。

3、意思是说:众生身中因为有腑脏充满当中,所以身体内是暗的。[有窍则明]:众生身上因为有七窍,就是七孔,在七窍之处就见到光明。叫做有窍则明。[开眼见明,名为见外]:我若把眼睛打开,而见到了光明,就称为见到了外境[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我若把眼睛闭起来,而见到眼前一片黑暗的时候,就称为见到内身。

4、[是义云何]:您看这个道理怎么样。可以成立吗。渐渐渐渐,就失去阿难的主体了,作不了主了,被佛逼迫得没有办法了,只好很谦虚的问佛了:您看这个道理怎么样呢。可以成立吗。

5、跟前面那个语气差太多了。所以,这个故事很精彩,他不只是描写佛陀跟阿难的对话,还情绪的变化,本来是主,后来就变成被佛所主导,到最后,七处征心;方便说啦。七处咸非,叫做山穷水尽,阿难讲到最后,七个地方都找不到心,再来就换佛十番显见,十个地方显出真心。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9680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