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乘十善业之意业
我们看第三个意业。天乘前面是善业身口,身口当然是天乘共于五戒的,这个意业就不共于五戒了。善业我们看看它的天乘内涵。 这个意业的善业调伏有三个:第一个,调伏贪慾;第二个,天乘调伏瞋恚;第三个,善业调伏邪见。天乘天人的善业果报在因地,他一定是天乘一个烦恼非常轻薄的、有德行的善业修行者。从贪慾的天乘角度,他的善业断,是天乘断除引取(就是贪取)这种无厌足的恶行。他修,修不净观,观察色声香味触法六尘,都是欺诳不实,都是不乾净的。 不净观,我们到了声闻乘会有一个主题专门讲不净观,到时候再详细说明。不要说出离生死,从欲界要到色界,这个关键在不净观,就是要调伏贪慾了。到了出离道、解脱道,也就是说安乐道到解脱道,贪慾的烦恼是关键,它是一个判定指标。就是这个人是不是有可能从安乐道转成解脱道,贪慾要轻薄,这是唯一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所以我们到了下一个主题解脱道的时候,会把它当一个重点来详细说明。 第九不瞋恚。止善,就是止忿怒的恶行。修善,修慈悲忍辱的善行。 这个不瞋恚,我们解释一下。瞋恚心,有两种人:一种是放逸的,动不动就发脾气,这个我们就不谈;第二种人,要谈的是第二种人。在唯识学对治的,是修行者的瞋恚。 修行者的瞋恚是哪里呢?因为修行者本身有很高的自我要求。他对道理了解得多,但是他往往会把所知道的道理这个镜子,除了照自己,也照别人,就造成我相、人相的对立。这个就是在唯识学主要对治的是修行者的瞋恚。一般脾气特别大的人,个性都比较清高,你注意看。放逸的人不敢有脾气,因为他本身放逸,也没什么资粮。一般来说,很努力修行的人,资粮力够又特别清高、烦恼慾望淡薄的人,他就容易发脾气,看谁就是——你们这些人都是放逸的境界! 那么怎么办呢?佛陀告诉我们修自他交换。就是说,你要观想人跟人之间,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有他的业力。这个业力变现成果报的时候,都有他的位置,有他的定位。你是做母亲的,你是做媳妇的,你是做儿子的,在一个家庭就有定位了,这是过去的业力。你们相逢就是有缘,那么各种的缘结合在一起,就有这个因缘出现。 那怎么办呢?做母亲的,遇到子女跟媳妇,你要想,其实他讲一句话触恼你,他不是故意要触恼你,因为每一个人都想离苦得乐,他只是站在他的位子,认为这样子做,对他是能够离苦得乐。他想离苦得乐这种心态,你不能苛求,因为我们也想离苦得乐。所以这个同理心,就是说,其实每一个人只是想要追求快乐,如此而已。 如果我们今天站在他的位置,我们也可能会讲出同样的话,做出同样的事情。为什么?因为我们想离苦得乐,所以离苦得乐此心同,大家只是扮演不同的角色相互的作用,每一个人都想离苦得乐,所以我们没有比别人高多少。只是我们站在这个角度,扮演一个长辈的角色,如此而已。我们今天如果是换作他,也可能会做出同样的行为,说出同样的话。所以自他交换就是说,消除人我的对立。 人跟人最可怕就是你用你的妄想捏造出对立的我相、人相。你假设他想伤害你,你假设他是沖着你来,你自己假设的,那就糟糕了!你只要把我相、人相拿掉,你会发觉人跟人之间只是诸法因缘生,如此而已。每个人站在自己的角色,每个人追求各自的快乐,如此而已,没有对立相。 所以这个自他交换,佛陀大智慧就是说,你只要把人跟人之间的对立拿掉,他不是沖着你来的,他只是想要追求快乐,这一点跟我们完全一样,这样子,你的脾气就发不起来。他只是想追求快乐,这个是合理的。 好,这是佛陀开的调伏瞋心的一个法药。 第十,不邪见。这个邪见主要指拨无因果,能够僻信,就是说错误的去相信无因缘论跟邪因缘论的这种恶行。他应该怎么办呢?行正信,归心正道,生智慧之善行。 这个十善业的正道,也就是因果的道理。十善业还没有空正见,所以这个正道就是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在十善业这就是他的正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天乘四空定之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零九)【讲义】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一十六)所问相云何?及所问非我,云何为胎藏,及种种异身?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零五)云何名为同分妄见?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三百
- 随顺佛的教敕、随顺佛的心,随顺佛的愿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五)第四卷:阿难请示华屋之门,即是悟后请修。以此证知,前三卷半,乃说性,不说修,故独属奢摩他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零七)阿难!如彼众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虽现似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八十七)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 修行人要把人我是非捨掉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四十)杂句非杂句。说句非说句。毗尼句非毗尼句。比丘句非比丘句。处句非处句。字句非字句。
- 随机阅读
-
- 如何把「空假中」三观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六)善超者:不同二乘,断尽见思,灰身泯智,超出三界,不敢复入,如此虽超非善。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九)丙二发起序 此经以阿难示堕淫室为发起之端,以阿难过去空王佛所,与佛同时发心,其深本同前上首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一十二)【讲义】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 阿弥陀佛梦中加持,伤口脓疱居然全部消失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三十一)【讲义】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七)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八十六)大慧,譬如破瓶,不作瓶事;亦如焦种,不作芽事。如是大慧,若阴界入性,已灭、今灭、当灭,自心妄想见
- 佛陀为何要制定戒律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九十三)【注释】大慧,若复诸余沙门、婆罗门,见离自性:浮云、火轮、揵闼婆城、无生、幻、焰、水月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六)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四十七)【注释】大慧,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
- 境遇不好,应当退一步来想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讲义】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共读楞严开示(二百七十九)【讲义】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嗅闻性。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四十六)【讲义】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者:上二句指细色,此二句指粗色,即虚妄身境,内外四大之色
- 峨眉山万年寺北宋普贤铜像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八十六)大慧,譬如破瓶,不作瓶事;亦如焦种,不作芽事。如是大慧,若阴界入性,已灭、今灭、当灭,自心妄想见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一十六)所问相云何?及所问非我,云何为胎藏,及种种异身?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一十八)云何成及论?云何师弟子?种种诸众生,斯等复云何?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