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要活得太表面,要能够更深层
我们在心中能够受持「常住」两个字,太表就能够远离三恶道。够更「常住」是深层针对生灭来说的,我们的太表心是没有常住的。凡夫的够更心深受感受的刺激,一接触外境就带动感受,深层感受就产生妄想攀缘,太表所以我们的够更心是动态的,就像猴子抓东西,深层抓到另外一个,太表又把前面放掉了。够更所以,深层如果你注意心的太表活动,你会发觉心是够更没有停止的,一下子想东,深层一下子想西,所以我们的心是生灭变化的,就像水流一样不断地在流动。 直到有一天,你有幸听到了大乘经典,尤其是《楞严经》、《法华经》这种比较高等的经典,佛陀告诉我们,其实这种生灭活动的心,只是内心的一部分,是种表层的心。我们现在活在表层的心态,没办法安住在深层的内心。就像大海,虽然它表层有波浪,即使颱风吹吹,但是你深入到海底时,它什么波浪都没有,「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所以,我们现在是活在表层意识,我们的心活得太表层,不能深观内心的本来面目,不能深观内心的本体,我们没有把心往内、往深层的地方安住,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不断地造业,而且没办法控制烦恼跟业力的原因。 所以,一个人生命要改变,你的心就不能老是活在感觉当中,不能老是重视感官感觉;你不能外面稍微有一点风吹,你就动,那你生命的档次就低了。所以佛陀的经典告诉我们,我们要把心慢慢地往内带,就是安住在常住不生灭心。 其实我们的内心,除了喜怒哀乐的感受所创作的心以外,我们还有一块很清凉的宝地,我们都没有去过的。在那个宝地当中,是没有风浪、没有暴风雨的。它是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是离一切相的。只是我们很少去造访它,因为我们的心稍微动一下就向外了,所以我们内心深处的另外一块,我们都没有去过,问题在这儿。 当然,我们自己也不知道,原来我们还有那么好的一块花园。等到佛陀出世才知道,原来在我们内心的深处还有一块寂静的宝地,是我们没有造访过的。 所以,你能够在经典当中学习到,你的内心深处有一块清净的宝地,是没有烦恼、没有业障、没有生死轮迴的,是生死轮迴干扰不到你的。你的生命就有救了,这才是你的生命真实转变的时候。你开始要内观,开始去寻找内心深处的安住,不再向外攀缘感官的刺激,这就是为什么你能够不堕恶道。 一个人会堕恶道,在《楞严经》上说,情执重。有些人造业是很猛的,你对外境的感受越强,造业势力就越强。同样两个人去造杀盗淫妄,有些人业是比较轻的,因为他是应付因缘;有些人是很强烈的情执,他的业造得很重。 所以,我们要改变业力,必须改变我们的心态。你的心不要活得太表面,最好是能够活得深层一点,你要把心慢慢往内带。能够往内心的那种清净的宝地走一步,你的生命就大大提升,你的人生观就改变。你会知道,其实不需要外面的刺激,你照样可以得到快乐。 我们不就是想追求快乐吗?但是你向外追求的快乐是有过失的,你向里面追求的快乐是没有过失的涅槃寂静乐,照样有快乐。圣人照样有快乐,他的身心世界照样舒畅,照样有无量的妙乐,但是那种妙乐是没有过失的。所以你的心活得越深层,痛苦就越减少,造罪业的力量就越薄弱,这是一个基本概念。你的心越往外面,情绪变化越大,情执越重,越容易堕落。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供佛斋僧心坚定
- 《大手印》浅析讲记(四十六)要先定才能见微细流注
- 《楞严经》第三套:经前十门?3>
- 《楞严经》第二套:总论(义贯绪论)?3>
- 自己不加持自己,我们就跟诸佛菩萨沟通不了
- 《楞严经》大纲(目次解说)14
- 《大手印》浅析讲记(八十二)唯以认识直指所示的本性为正知见
- 《楞严经》大纲(目次解说)18
- 天乘四空定之空无边处定
- 《大手印》浅析讲记(七十二)法身无相离言思即相应
- 《大手印》浅析讲记(八十二)唯以认识直指所示的本性为正知见
- 《大手印》浅析讲记(八十八)不忘自相光明 不起遮遣成立取舍
- 这样的慾望,把我们的身心都繫缚住
- 《楞严经》大纲(目次解说)12
- 《大手印》浅析讲记(四十七)悟后真修须常观察损之又损
- 《楞严经》第七套:十八界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5>
- 末法时期,念佛以持名最为得力
- 《佛陀的格言》十三、实行
- 《楞严经》第七套:十二处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3>
- 《大手印》浅析讲记(四)见者了知一真法界即明心见性识得我们的本性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