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第四套: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17>
1、楞严《楞严经》第四套:破妄识无处,经第七处征心,套破讲题:《大佛顶首楞严经》。妄识无处破妄识无处,处征七处征心主讲:慧律法师主讲。心>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楞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经第 2、套破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妄识无处《义贯》108页,处征中间,心>经文:【其日无供,楞严即时,经第阿难执持应器,套破于所游城次第循乞。】这因为是白话文,所以,我们就稍微速度快一点点。 3、说:“其日无供”:也就是那一天在路上,没有人请他到家里受供养。“应器”:叫做应量器,所以,出家人的钵,又叫做应量器。 4、梵文叫做钵多罗,义为“应法器”。因为僧人之钵,于体、色、量三者,都必须“应法”,也就是合于佛陀所制的戒律的。 5、现在小乘的,泰国、缅甸、柬埔寨、寮国等等,比较重视这个钵;在咱们中国和台湾,就比较少用这个钵吃饭了,有的持戒律的道场,还用这个钵在吃饭。事实上,生活习惯也都不一样了,所以,我们现在大部分都是用小碗吃饭比较多。因此,小乘过着原始佛教的这个生活,因此,你去看佛陀当时候的生活,也像泰国现在的托钵;但是,佛陀当时在世的时候,庙没有盖那么大,也只是小小的,就算讲堂,也不是很大很大,我们现在后来的人,硬体设备、建筑设施愈来愈好,所以,我们现在才有这个大的建筑物,在佛陀当时在世是比较少的。底下,都须“应法”,也就是合法、要如法,如法就是佛所制的。 1、所以称为应法器、简称为应器。或者叫做应量器。 2、钵之体,也就是材料,必须是铁制的,还有瓦,瓦分成,陶和瓷器,二种;钵的色,熏成黑赤色,或者是孔雀咽色,咽就是喉咙,我们看那个孔雀的咽就是喉咙这个部分,就是深灰色。或者是鸽色;鸽子的颜色,大家都看过了,台湾就很普遍了。所以就是深灰色、褐色都行。 3、钵之量:应己之食量而为,极大也不可以超过三升,三升就是3000。最少也要能容下一升半。“次第循乞”:“循”僧众分卫,也就是乞食,时,也不拣别净秽贫富,顺着门户之次第而行乞。 4、也就是没有跳过去。经文:【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心中初求”:就是阿难的心中初求,就是最后一个布施者。“最后檀越”:“檀越”这个名词是中文和梵文合并的。 5、“檀”,梵语檀那,布施的意思。“越”,也就是超越。《楞严经》第四套:破妄识无处
七处征心?17>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