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第三套:经前十门?7>
1、楞严《楞严经》第三套:经前十门讲题:《大佛顶首楞严经》。经第主讲:慧律法师主讲。套经 2、前门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楞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经第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套经第18页【四、前门示性定劝实证:】佛开示我们,楞严要用本性修行,经第本性的套经定才是实修,示性定劝实修、前门实证。楞严 3、经第【凡夫、套经外道、小乘、权宗,】“权”就是善巧方便,没有究竟实相。【其所修行,各皆有定,】因为定才能显示不生灭的体,三昧力不够、定力不够,无法理解佛所说的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无增无减的境界,境界一晃,生灭心就起。所以,要培养深层的定,才有办法理解佛所讲的寂灭真常法是什么。 4、【而悉无究竟者】为什么。【以其徒慕真修,不谙真本,】“谙”就是熟悉,不熟悉真心的本修因。【全用识心,】在修行,因为用生灭的意识心在修行,这是【错乱修习【如经云:“纵灭一切见、闻、觉、知,】这六根,【内守幽闲”】就算你六根不去攀缘六境,如果不了解真心,只是静静的在那边坐着,你所想的那一念,还是前尘所留下来的法尘,这个仍然是分别影事,也就是不实在的,认缘影为自心,就是错用心的意思。【斯则诸凡夫天,乐修禅而未决择者,所修八定、】也就是四禅八定。 5、【宁能出此境界。】怎么能够超越用意识心去修行这个境界。也就是说:外道没有一个人了解明心见性是什么;也不能了解真心的不生灭心修行,外道统统不能理解。不能理解用真心作为本修因,当然所修全是全用识心,错乱修习,怎么有办法超出三界的境界呢。 1、【又云:“分别都无,非色非空”】因为他悟的不究竟,认为这个境界就是不分别,分别都无,也不能讲说是色;也不能讲说是空,就是因为这个识,微细的识在作用,不觉察,连这个识都很难观测到,所以,他就叫做非色非空。那么,拘舍离,我们在《阿含经》里面讲过,这是六师外道之一,为自然论者,主张众生的苦乐不由因缘,惟为自然产生者,认为这个是自然产生的,并不是因果法所产生的。 2、则众生的苦乐不由因缘,只是自然产生,这是自然论的外道,六师外道之一,称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冥谛就是说:很微细,认为这个就是最初的开始;但是,因为他用意识心,无法探究到真如自性,所以,就立某一个定点,认为一个开始叫做冥谛。这个外道二十五冥谛,我们以前也讲过。 3、【则知一切外道,所修之定,亦同用缘影之心。】缘影就是看不到相的本空的本质。 4、从这个相里面,再产生一个相来摄取,叫做影像相分;有本质相分、有影像相分。所以,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一个影像而已。 5、譬如说:你看到一座山,看,远远的,确实是一座山;那么,就唯识学来讲的话,你看的其实是只有相,假相而已,那个山的本质是木、树木、石头、岩石、水、草所构成的。山的本质你不了解,你只看到那一念的影像,误认为确实有一座山,就一直讨论这一座山,执着以为实在有这么一座山,不知道那是缘起性的东西。所以说:由这个相分的本质相分,起这个影像,而误认为那个就是真实的。《楞严经》第三套:经前十门?7>
《楞严经》第三套:经前十门?7>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