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以不思议持名之妙行
蕅益大师说,思议我们一个人在成佛之道,持名其实最难最难的思议地方是三界的生死,因为他退转最多。持名你的思议烦恼会干扰你;你的冤亲债主、魔障会干扰你;你死亡,持名不断地死亡,思议把你整个修行中断。持名你本来修得好好的思议,你的持名状态是最好的,夕阳无限好,思议但是持名死掉了,死掉以后,思议你前生的持名善根忘得一乾二净了。 所以,思议对凡夫来说,是需要一个清净的国土来保护。创造一个无瑕秽的国土,对我们凡夫就像小树得到保护一样,尤其对资粮位的菩萨来说是很重要的。华光如来看到了凡夫有这样的需求,他经过再三的思考,决定要创造一个离垢的世界,来保护这些善根没有坚固的凡位的菩萨。 我们看壬三的「颂众数说法」。看经文。 彼国诸菩萨,志念常坚固, 神通波罗蜜,皆已悉具足, 于无数佛所,善学菩萨道。 如是等大士,华光佛所化。 当然,教化不但是只有佛陀,他必须有眷属,有大菩萨作眷属。这个菩萨眷属他有三种功德:第一个,「志念常坚固」。这个代表一切了。这个菩萨是心中没有疲厌的大菩萨,就是八地以上的大菩萨。「神通波罗蜜」,这是指菩萨的善巧方便。第二个,「于无数佛所,善学菩萨道」。他亲近诸佛以后广修六度,得到诸佛的称叹,善能修学六度。「如是等大士,华光佛所化」。大菩萨! 我们前面说过,不管你是实报庄严土的菩萨,不管你是方便有余土的这些声闻人回小向大以后往生到净土,或者是凡圣同居土带业往生的凡夫往生到一个净土,正常情况有两个条件:同愿、同行,你必须跟这尊佛因地的愿力相同。他很重视持戒,你就必须重视持戒;他很重视智慧,你就必须重视智慧。他在六度里面偏重哪一个修行,你必须要随顺他的愿力,随顺他的修行,然后你才可以去招感,临命终的时候往生到这个国土去的。这个是《维摩诘经·佛国品》这么说的,一个净土是因为愿力跟修行的招感。当然要有一个带头的,就是因地有一个带头的,有一个号召的。就是,这件事情在做的时候,一定有一个领头的,那个人就最后作佛,其他人做他的眷属。 当然有例外。阿弥陀佛有点例外。你看阿弥陀佛国土。阿弥陀佛国土,善导大师叫顺从本愿。念佛的时候怎么念呢?顺从本愿。蕅益大师强调说,极乐世界的特殊之处在于,共同的愿力、共同的修持中,他不强调共同的修持这一块,这是特别的地方,因为阿弥陀佛用十八愿来补足共同的修持。 他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他用持名来取代共同的修持。那么这样子就代表了,你即便造了五逆十恶,你的修持跟我修持不一样……一般要到净土去,佛陀修十善业,他要创造一个宫殿楼阁,他要广修布施,你就必须广修布施。而这个人造五逆十恶,他怎么往生呢?他跟佛陀没有共同的修持,哪一个人造业往生到净土去的? 阿弥陀佛例外,他强调持名,这是他「共同的愿力、共同的修持」。蕅益大师说,什么叫净土宗共同的修持?「同以不思议持名之妙行。」这就是净土的共同修行,就是念佛。所以,他略过了整个六度的修学,这个是阿弥陀佛净土微妙的地方。他为什么能够把摄受的根机拉得这么广?上至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但是你不能谤法。谤法是全世界最严重的过失,你起邪见颠倒了。 就是说,诸位!大乘佛法的底限:你可以有烦恼,你可以有罪业,但是你不能起颠倒。这是整个净土宗的底限,这是最低、最底限。烦恼是虚妄的,罪业也是虚妄的,但你起颠倒了,那谁都救不了你了。所以他的指标就是临终的时候保持正念。就是我不管你罪业有多大,我也不管你过去做了什么,但是请你临命终的时候保持正念,然后提起佛号,然后忆念佛陀,然后以佛陀的愿力当你的愿力,以佛心为己心,以佛志为己志,然后顺从本愿往生。 其实,你如果把各式各样的净土研究过以后(我们后面会谈到四大弟子的授记),阿弥陀佛净土真的是很特别,因为他只有共同的愿力,他不强调共同的修持,他只要求你持名。所以他这样子的话就变成怎么样?修净土宗永远不嫌太晚。因为你如果要求共同的修持,那就不是一生一世的了。 所以净土宗为什么叫果地教,其他的往生叫因地教?就是佛陀在做什么,你要跟着做。你要往生到其他净土,佛陀在修布施,广修布施,你要跟着做。共同的愿力、共同的修持招感共同的国土。净土宗例外,他没有共同的修持,阿弥陀佛在做六度的时候我们在造业。但是你要起惭愧心。所以净土宗它为什么临终要忏悔?就是你的思想要纯正。就是说它可以不管你的烦恼,它也不管你过去的业力,但是你要怎么样?从今以后你要顺从本愿,然后执持名号。 这个地方我们看,这些菩萨「志念常坚固,神通波罗蜜,于无数佛所,善学菩萨道」,这一点来说,他就强调这些往生的菩萨必须跟华光如来一样做。华光如来做什么事呢?他做了三件事:「供养无数佛,具足菩萨行,十力等功德,证于无上道。」这些菩萨必须要随顺他的愿力跟修行。 所以净土宗是方便中第一方便的,例外。 《妙法莲华经》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赵州禅师和赵州禅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七)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七)阿难自云:“顿悟禅那,修进圣位。”文只半卷,即题中诸菩萨万行是也。此是自他两利,上求下化之行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八十七)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 閑谈中的杂秽语业不可不慎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众乃四人以上之称,所以一比丘不名僧,二三比丘,亦不名僧,四比丘同住,方作一切如法僧事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四)正脉云:「二乘无漏,方超三有(即三界);菩萨无漏,更越三空。」
- 共读楞严开示(十八)如来对示缘起
- 可以跟着念佛音频旋律唱念佛号而不计数吗
- 共读楞严开示(十)带妄显真
- 随机阅读
-
- 这才是究竟的快乐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五)佛有三身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七)能于国土,成就威仪者,承上善超故能,非同寻常小圣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二十三)【讲义】辰二万法现无(分三)已初举喻 二辨定 三法合 今初
- 燃身燃指供佛,不一定非烧不可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一十一)【讲义】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
- 共读楞伽开示5—— 楞伽经是禅宗的最高经典 楞伽法门开示的是性相二门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一十三)云何现已灭?云何净诸觉?云何诸觉转?及转诸所作?
- 所有的身心世界都是无常变化的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零五)云何名为同分妄见?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三百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零四)【讲义】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七)能于国土,成就威仪者,承上善超故能,非同寻常小圣
- 念佛经常头疼,是过于用力的原因吗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零七)【讲义】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 共读楞严开示(二十三)认识为心,则本有真心,不能解悟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二十二)【讲义】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那!于意云何?
- 为什么要忏悔,忏悔的意义何在
- 共读楞伽开示5—— 楞伽经是禅宗的最高经典 楞伽法门开示的是性相二门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四)觉有三义,作二种解释
- 共读楞严开示(二十九)世界相续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