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来深信佛力
从理上相信,上善深信这就是人俱要相信三种力量。《般舟三昧经》跋陀惒一一这是佛力贤护长者,他修般舟三味,上善深信定中是人俱见到阿弥陀佛的。定中见阿弥陀佛,佛力他还在悲愍没有得念佛般舟三味的上善深信众生,提问:「众生如何得以往生净土?」阿弥陀佛还是人俱告诉他:「一心称念名号,即得生我的佛力剎土。」这里,上善深信能够往生净土,人俱乃至于得般舟三昧、佛力念佛三昧,上善深信谈的人俱三种力量,这三种力量怎么去相信?就是佛力佛力、法力、自功德力,怎么去相信?从哪里入手?它都是很形而上的东西。 蕅益大师在《要解》当中注解「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的时候,他有一个让我们产生深信的下手处。我等众生往生,都能够到极乐世界去,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句话如果没有祖师给我们注解,我们都会很肤浅地看过,草草看过,但实际上里面包含的义理极深的。这些诸上善人都是等觉菩萨,我们带业往生的凡夫按照自己的因果是没有办法跟等觉菩萨在一起的。 为什么我们都能在一起?这就谈到极乐世界有四土的问题一一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在他方世界,四土是隔开了的。我们这个世界也是凡圣同居土,我们是凡夫的境界,但是圣人也在这里修行。文殊菩萨在五台山领·万菩萨修行,你到五台山走一趟,能见到文殊菩萨吗?你能看到他的大圣竹林寺的那种黄金地面、一百二十个庄严的院落吗?看不到,它跟我们隔开的,除非特殊的因缘,除非是像法照大师这样的德能,它也是文殊菩萨透过法照大师给我们通个信息。 但极乐世界有一个特点,是不隔的,圆融在一起。我们凡夫就是到了凡圣同居土,但是能够见到声闻、阿罗汉和辟支佛,这就等于生到了方便有余土。能见到文殊、普贤、观音、势至,乃至于弥勒菩萨,这些菩萨都在极乐世界,这就是一生补处菩萨,我们能见到,等于我们生到了实报庄严土。 尤其重要的,我们天天能见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安立在常寂光土,也就等于我们同时也在常寂光土。我们学佛的人为什么要往生极乐世界?他有一个胜妙的地方,就是能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是他方的净土所没有的。 在修行过程当中,我们无量劫的要了生脱死的一桩大事因缘,就在于凡圣同居土这一关很难出去。我们是凡圣同居的秽土,靠自力竖出,要断见思惑。但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等于也是往生到凡圣同居土,他是凡圣同居的净土,我们是凡圣同居的秽土,在这里我们跟上三土是隔开的,我们横过去。 为什么叫横超,不叫竖出?这两个概念定要搞清楚,通途佛法是讲竖出的,净土法门是讲横超的。横着过去,是由于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的净土跟我们凡圣同居的秽土可以对接,都是凡圣同居土,就好像在一个楼里面,从东边到西边。到了西边的那个凡圣同居土,它跟上三土融在了-起了。于是凡圣同居土这一关在我们这个世间很难突破上去,但是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自然地突破了,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了。 所以,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就超胜十方所有的凡圣同居土。在这里要建立信心。了解了这个,才能够深信阿弥陀佛的愿力。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凡圣同居土可以跟上三土在一起?可以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来自于阿弥陀佛的愿力。没有这个大愿,不可能出现这么一个奇妙的现状。 进一步说,与诸上善人俱会处,「处」是一个土的概念、居住的环境的概念。进一步来说,土和心又是同体的、不二的,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换句话来说,也就是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心,与诸上善人俱会的一心一处也全体的都是阿弥陀佛的那个心、那个土。这就是众流归海,等同一味;大雪封山,等同一色,大平等的境界出现了,乃是阿弥陀佛的大平等心的呈现。 所以,这个大悲愿力是大平等心、大慈悲心、大智慧心、大善巧心的高度的结合,才会出现这么一个奇异的现象。 所以,从这里就要深信阿弥陀佛的这种愿力。这就是信第一个力--阿弥陀佛的愿力。对于一个修净土的人来说,自始至终都是伴随着愿力的加被。从他开始念佛,从不怎么信到比较相信,到深信,开始不怎么发愿到最后有切愿,以及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到极乐世界华开见佛,在那里进一步闻佛说法,进一步地断无明,行菩萨道,得一生补处,乃至于到他方世界示现八相成道,这个全过程都是伴随着阿弥陀佛的愿力加被。 《阿弥陀经》讲,每天「常以清旦,各以衣械,盛众妙华」,供养他方世界十万亿诸佛。每天都做一个供养他方世界的佛的事情,佛力加持让你有能力去,佛力加持让你有种种的供养具,应念现前。这都是阿弥陀佛的愿力。信这个愿力。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站在本来没有业障的角度来忏悔
- 修心,就是抛弃欲望、放下心事的历练过程。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零三)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羅筏城,循乞摶食,归祇陀林,我已宿斋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四十二)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摇动,见无所动
- 先从梦中醒,再度梦中人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六十四)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二十九)若汝执恡(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
- 佛说∶修佛,修的就是自身。
- 我为不信佛的父亲助念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三十九)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
- 随机阅读
-
- 大安法师正月初三新春开示
- 共读楞严开示(三十三)离即离非 是即非即
- 你不要以为有一个什么方法,就可以即身成佛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八十五)佛告阿难: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阿难,若必自然,自须甄明,有自然体
- 知道一切影像,都是内心变现出来的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九十七)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 出家有些什么样的条件
- 修佛的目的就在修心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二十八)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於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
- 八个奇妙的心
- 助念时需要给亡者和冤亲债主立牌位吗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六十八)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六十一)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四十二)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摇动,见无所动
- 对一切苦不起瞋恚之心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七十七)【义贯】汝犹不知;如来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三十一)在学如何观真心本性以前,先要能观察及判别妄心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