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形寿皈依三宝
佛在《佛说大名经》中说: 受皈依者,尽形先要恳切忏悔,寿皈生恭敬心、依宝清净心,尽形长跪合掌,寿皈在皈依本师前,依宝依师长教,尽形自己立下誓愿说:「我弟子某某,寿皈尽形寿皈依佛,依宝两足尊;尽形寿皈依法,尽形离欲尊;尽形寿皈依僧,寿皈众中尊。依宝」(三说) 「愿大德忆持,尽形慈悲护念,寿皈我是依宝优婆塞(夷),我从今者乃至命终护生。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三说) 三说就是要说三遍,一定要牢记不忘!忏悔就是「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告别过去,把握当下,创造未来。不告别过去,就不会走远! 让我们来分享一下: 所谓「尽形寿皈依佛,两足尊」:尽我一期的身体和寿命,我都要皈依佛。皈依佛怎么样?所谓「两足尊」,我们要修福,要修慧。修福,就要去努力行动,不怕吃苦和吃亏;修慧,就是身心轻鬆自在,没有烦恼罣碍。通过修福中去修慧,通过修慧中去修福,福慧双修! 我们现在有一些人,只有福报,没有智慧;还有一些人,只有智慧,没有福报。这是两个极端,不是学佛!这是什么原因呢?如果不付出,不结缘,那么,怎么能有福报呢?福报不是发财树、貔貅兽、财神爷、水晶球……而是布施!但如果只有福报,而没有智慧,那么你也不会花钱!你是有很多钱,但你胡乱地花,最后怎么样?出事了。这样的事情很多,所以一定要两足尊。 所谓「尽形寿皈依法,离欲尊」:尽我一期的身体和寿命,我也要皈依法宝。皈依法宝怎么样?离欲尊。如果明白了无常、无我、解脱的道理,那么种种诱惑对我们来讲,不起作用:不攀缘,有就有,没有也无所谓。这个自在!离欲尊,不是没有,而是不执着,是没有希望和企图,如此,人生就会无怨无悔。 所谓「尽形寿皈依僧,众中尊」:尽我一期的身体和寿命,我都要去皈依僧宝。皈依僧宝怎么样?众中尊。为什么众中尊?别人爱的,我们不爱;别人贪的,我们不贪。我们能够割爱辞亲,剃除须发,息心达本,能够去担当,去负责,去弘法,这就是众中尊。这个尊,不是骄傲,是我们必须这样去做,身份决定义务。而我们做了,觉得心安理得;如果没有做,就会羞愧难当,不务正业!因为名正言顺。 就像护法居士,护的应是佛教正法,在需要的时候应该站出来!这是他的责任。但现在的很多信徒,在需要的时候找不到人,而且护的不是佛教正法!那就称不上护法居士了。皈依的人很多,但是能够担当负责护持佛教正法的人很少,甚至有些人挟佛挟僧,借教敛财。这个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不正常现象! 所谓「愿大德忆持,慈悲护念」:愿大德来加持我,接受我,护念我。当然,我们在皈依时说的内容可能不一样,但是意思相同。 所谓「我是优婆塞(夷),我从今者乃至命终护生。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所谓护生,就是爱护生命,不但要护生,而且还要护法。你不能说,你学佛了还杀生,那不可以。佛教不是说你皈依之后不能吃肉,但是不杀生是一定要做得到的。 皈依三宝是在家信徒入道的戒法,同样,也是出家信徒必备的功课!所以应从证明师求受。 证明师,就是三师七证。三皈依时最好是三师七证,而不应该是一个人,所以极乐寺的三皈依一直都秉承着三师七证的规则来完成。这样的话,这个仪式就比较庄严,也比较隆重,当然,也不是太复杂。因为这个仪式,让你深深地记住这样的一个情景,无论什么时候回忆起来,都去反思反省,都去扪心自问:我有没有担当?有没有负责任?对于皈依三宝的内容,我有没有过毁犯?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心可以转业
- 佛源老和尚:老说自己没有定力,你首先要有戒啊!
- 佛心就是开悟心
- 元音老人:不要误解了佛经里的“功德”
- 不买点供品,佛菩萨就不加持你了吗
- 你拜一拜佛,无量劫的罪业就都消灭了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诸佛称名赞歎愿
- 你想赚钱,就拜多一点佛,拜佛比买股票好得多
- 假期综合症还是来了……
- 佛家说,净化心灵,贵在自我。
- 用这个愿望来做生命的核心价值
- 做人需要下心,做事需要埋头。
- 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扫除心灵的尘垢。
- 修身箴言百则
- 哪十种行为是犯了盗戒
- 佛源老和尚劝人兼修《地藏经》
- 佛说:一个人有没有佛缘,一开口就知道了!
- 使人心性向上提升,就称为道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