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学问答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一)4---6 慧律法師主講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1、楞伽《楞伽阿跋多罗宝经》,阿跋一,多罗4---6慧律法師主講。宝经讲题:《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慧律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一)4---6 慧律法師主講

2、法師主讲:慧律法師主講。主講《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楞伽翻开第10页,阿跋它这个分成两部,多罗前面十六页,宝经后面一千多页,慧律所以现在还讲到前面,法師前面的主講第十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楞伽

3、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诸位,翻开第十页【③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这个识所包含要说明的范围非常的广、非常的大、非常的深,因为一切的生活的作用统统是这个识,这个识有非常多的角度。

4、今天,如果你有所执著,就是识,识心分别;你有所分别,也是识心分别;你行善的这颗心,也是识心分别;你要求法的心还是识心分别;你有心供养三宝的心,还是识心分别;那么你很想要用功修行,还是识心分别。这个识也能回忆过去、现在、未来;这个识也能储存种种的种子,种子起现行,现行又熏种子;这个识就是万法唯心识所造;这个识就是能所不断;这个识就是三种生灭都是识:一、粗糙的生灭,是识,五根缘于六尘,第六意识就是为前五识的五俱意识,就是分别;那么第七意识就是微细的生灭;第八意识就是最极微细的生灭。

5、这个识心是怎么来的,问题是它怎么来的。诸位,这个识是由本性真如幻化而起的,因境而有,或者是无量亿劫来,称为识的种子。

一4---6 慧律法師主講

1、简单讲,我们本性就像树木,识就像影子,它不能离开这棵树而有影子。这个识,整部唯识学都在解释这个能缘的心,种种的名相,来龙去脉,在这里,我们就要简单来作一个解释:眼识对色尘,如果了,ǎ,:离色尘,眼识也不可得,就证得到识性。

2、眼见一切相,如果看到影子,而不执著,同时就是性,叫做眼识性。所以,圣人有没有识圣人证得到空性的时候,空无自性简称空性。凡夫看了外境的这个色尘,就产生识心分别。耳朵听这个声音的动静,又产生识心分别,如果了,ǎ,动静不可得,识性就慢慢的显现出来,于一切动静不执著。

3、所以,识也就是离尘无自体性,是用来判别外境的。鼻就是判断气味的;舌是尝味道的;身是尝触的、接触的。意识叫作分别识。这个分别有先天性的,俱生的分别,还有后天性的分别。

4、所以,后天性的分别,第六意识好断,要是俱生的就很难断。什么叫作俱生。俱生就是跟着去投胎,它那个分别意识也非常的强。

5、诸位,当我们一个人死的时候,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暂时收起来,因为人一断气,因为这个五识是依附于五根,人死的时候,这个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无所依靠。那么无所依靠呢,断气以后就剩下阿赖耶识,阿赖耶识被末那识强烈的执著,变成一个我执。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9680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