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一)4---6 慧律法師主講
1、楞伽《楞伽阿跋多罗宝经》,阿跋一,多罗4---6慧律法師主講。宝经讲题:《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慧律 2、法師主讲:慧律法師主講。主講《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楞伽翻开第10页,阿跋它这个分成两部,多罗前面十六页,宝经后面一千多页,慧律所以现在还讲到前面,法師前面的主講第十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楞伽 3、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诸位,翻开第十页【③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这个识所包含要说明的范围非常的广、非常的大、非常的深,因为一切的生活的作用统统是这个识,这个识有非常多的角度。 4、今天,如果你有所执著,就是识,识心分别;你有所分别,也是识心分别;你行善的这颗心,也是识心分别;你要求法的心还是识心分别;你有心供养三宝的心,还是识心分别;那么你很想要用功修行,还是识心分别。这个识也能回忆过去、现在、未来;这个识也能储存种种的种子,种子起现行,现行又熏种子;这个识就是万法唯心识所造;这个识就是能所不断;这个识就是三种生灭都是识:一、粗糙的生灭,是识,五根缘于六尘,第六意识就是为前五识的五俱意识,就是分别;那么第七意识就是微细的生灭;第八意识就是最极微细的生灭。 5、这个识心是怎么来的,问题是它怎么来的。诸位,这个识是由本性真如幻化而起的,因境而有,或者是无量亿劫来,称为识的种子。 1、简单讲,我们本性就像树木,识就像影子,它不能离开这棵树而有影子。这个识,整部唯识学都在解释这个能缘的心,种种的名相,来龙去脉,在这里,我们就要简单来作一个解释:眼识对色尘,如果了,ǎ,:离色尘,眼识也不可得,就证得到识性。 2、眼见一切相,如果看到影子,而不执著,同时就是性,叫做眼识性。所以,圣人有没有识圣人证得到空性的时候,空无自性简称空性。凡夫看了外境的这个色尘,就产生识心分别。耳朵听这个声音的动静,又产生识心分别,如果了,ǎ,动静不可得,识性就慢慢的显现出来,于一切动静不执著。 3、所以,识也就是离尘无自体性,是用来判别外境的。鼻就是判断气味的;舌是尝味道的;身是尝触的、接触的。意识叫作分别识。这个分别有先天性的,俱生的分别,还有后天性的分别。 4、所以,后天性的分别,第六意识好断,要是俱生的就很难断。什么叫作俱生。俱生就是跟着去投胎,它那个分别意识也非常的强。 5、诸位,当我们一个人死的时候,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暂时收起来,因为人一断气,因为这个五识是依附于五根,人死的时候,这个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无所依靠。那么无所依靠呢,断气以后就剩下阿赖耶识,阿赖耶识被末那识强烈的执著,变成一个我执。《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4---6 慧律法師主講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百喻经》癡人赞父
- 共读楞伽开示(五十六)云何为断见,及常见不生?云何佛外道,其相不相违?
- 农历二月十九 | 恭迎观世音菩萨圣诞日
- 减少自我 培养福德 内心会无比强大
- 修学时间少的人怎样定功课
- 共读楞伽开示(六十八)伽陀有几种?长颂及短句,成为有几种?云何名为论?
- 共读楞伽开示(五十二)破三有者谁?何处身云何?往生何所至?
- 共读楞伽开示(五十二)破三有者谁?何处身云何?往生何所至?
- 学佛人着魔了怎么办
- 别用不适合自己的方式定目标
-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零四)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说心意意识,五法自性相、一切诸佛菩萨所行,自心见等、所缘境界不和合
- 南怀瑾:男孩子千万别玩这个,玩这个一定会短寿
- 舍利弗为什么能成佛
-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证量有差别。
-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四十三)大慧,彼堕二见,不解心量,自心境界,妄想增长。身、受用建立,妄想根量
- 关系本质都是利益交换
- 能够念佛的人,是人中芬陀利华
- 南怀瑾:这个成功以后,祛病延年是寻常事,不算稀奇,返老还童大概也不难吧
- 别让内心的火苗熄灭
- 共读楞伽开示(六十七)五明处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