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说∶心在高处,才不为诱惑所动
1、师说弘一法师说∶心在高处,∶心才不为诱惑所动。高处欲望是为诱人的一种自然之性,也是弘法惑最大的诱惑。儿女情长的师说欲望让人承受心智的折磨,金钱利益的∶心欲望让人迷失原有的锐利。无欲则刚,高处修一颗清净无欲之心,为诱情感便能坦然,弘法惑利益才可长久。师说 2、∶心弘一法师在讲到生死二字时曾有论断:“生死是高处大事,能真正知道了生死才算是为诱一个觉悟的人,如不知生死,学任何法门都脱离不了轮回。”就法门来说,一律平等并无高下。贪是贪爱在这个世间,还贪爱这样,贪爱那样,想离开娑婆就难了。 3、我们生生世世都在修行而没能出三界,仍在轮回,就是因为贪欲嗜味。“若不离开,如养冤家,一生修行全落空。”这个偈子就是我们生生世世的写照,始终没有离开辛苦。 4、特别在这个时代,第一,同修贵精不贵多,志同道合,真修实练,不是人多凑热闹。第二,道场重实质,有学风道风,不重形式,香火鼎盛没有用。第三,修行在修清净心,其他神通感应都不重要。 5、欲望可以是推动人们向上的力量,也可以成为主宰人们堕落的源头,所以,一定要克制自己,不要为欲望所驱使。这样内心才能更清净,才能更好地致力于自己所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1、一路上不为外物所惑动、所引诱,才能成就自我的追求。弘一法师说∶心在高处,弘法惑才不为诱惑所动
弘一法师说∶心在高处,才不为诱惑所动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我为不信佛的父亲助念
- 共读楞严开示(九)破妄识无处 斥妄识无体 推妄识非真
- 共读楞严开示(二百七十八)【讲义】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共读楞严开示(十六)标列二本 独选耳根
- 出家人转世后能否记得前世的事情
- 共读楞严开示(八)初销颠倒想说空如来藏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七十四)【义贯】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八十二)【义贯】阿难,见觉无知,因色、空有。如汝今者在祇陀林,朝明夕昏,设居中宵,白月则光,黑月便暗,则明暗等
- 果报有四种,有的是定,有的是不定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九十)【讲义】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 随机阅读
-
- 经常这样去想,就不会怨天尤人
- 共读楞严开示(九)破妄识无处 斥妄识无体 推妄识非真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四十三)【讲义】汝虽多闻,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如来说为,真可怜愍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一)若十比丘同住,皆可授具。若二十比丘同住,则一切羯磨可作,至此则擧类皆是大比丘众
- 助念时需要给亡者和冤亲债主立牌位吗
- 共读楞严开示(贰佰零二)是故当知:色实在灯;见病为影;影、见俱眚,见眚非病,终不应言:是灯是见;于是中有非灯非见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六十二)【讲义】此见为复,与明暗相,并太虚空,为同一体?为非一体?或同非同?或异非异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八十九)【义贯】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劳。其人若病,则有苦味;无病之人,微有甜触
- 这个功夫不要把它看简单了
- 共读楞伽开示4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九十七)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二十八)【义贯】云何名为别业妄见?阿难,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于意云何?
- 面对很多的众生,你用什么心态来面对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二)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三十二)【讲义】辰二 依本来心圆彰藏性 (分三) 巳初 圆彰空藏一切皆非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七十三)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
- 我想学佛,但佛号念不下去怎么办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零八)【讲义】三细六粗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二十五)【讲义】阿难,又汝所明,意法为缘,生于意识。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七十八)【讲义】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嗅闻性。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