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八十一)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
1、共读更共读楞严开示,楞严一百八十一,开示文殊,百文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殊吾殊文殊者。楞严经讲义是今问圆瑛法师编写的,楞严经义贯成观法师编写的汝汝,这两部开示是文殊文殊文殊无文由台湾省高雄文殊讲堂慧律法师主讲。今天芯记禅院与大家继续共同学习高僧开示。共读更欢迎各位有学之士,楞严有修之仁者,开示各位高僧大德,百文开悟见性的殊吾殊仁者在评论区批评指正,指引教授,今问开示教导芯记禅院后学之人的汝汝学习感悟,悲悯在家学人,无善知识指导难免对经典望文生义,产生种种宗教妄想。 2、学“楞严楞伽”开示要用智慧,不能钻文字的牛角尖,不能被艰涩的文字转出烦恼来,要透过文字,见到文字背后的本来面目,见到真如佛性,见到我们人人本自具足的那个。学精典,体悟比理悟要重要得多。看《楞严经》你说记不住,其实没有人能记住。 3、抓住里边的某句话成为你的生活指导,正好对应了你生活里边,你正好又执着了一件事、两件事,那么你看经典里边的某句话,正好一下子指导了你那件事。那这句话你就记住了。经文:【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 4、注释:【如汝文殊】:如你文殊,原是一体而已。【更有文殊是文殊者。】:除了你这文殊真体之外,是否还有一个文殊称为[是文殊]的【为无文殊】:还是根本就没有文殊这个人。义贯:佛言:[文殊,吾今问汝],譬[如汝文殊]本是一体;那么,除了你这文殊体外,是否[更有]一个[文殊]名叫[是文殊者]。 5、抑[为]根本[无文殊]这个人。诠论:[文殊]在此比喻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即是一体,本来就没有是跟非二相。六祖讲:不思善,不思恶,就包括一切对立了,不落入是,也不落入非,清净心就显。 1、若于文殊这真体之外,妄见还有一个[是文殊],便是堕[有见];若说:不但[是文殊]是没有的,即连文殊的真体也是没有的,[无文殊],便是堕于[无见]。于一文殊之体,而起[是文殊]或[非文殊]之言说戏论,反而不认本真,此乃自起迷惑,于文殊本体之真并无影响。同样的,菩提妙净明体,唯是一体,更无二法,除此一真本体外,更无[是、或者是非是]。 2、是故《维摩诘经》言不二法门;不二法门者,当体即是,离一切思议、戏论、虚妄分别。当体即是是什么意思。 3、就是当处发生,当处寂灭;若论佛法,一切现成;当相即道,见处即真;不离本体,即得菩提,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佛法处处相,处处无相;处处生灭,处处不生灭,没有一处不解脱,你只要牢牢记住:诤与道相违。经文:【如是世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注释:【无是文殊】:除了我这文殊真体外,更无另外一个文殊称为[是文殊]的。 4、【若有是者,则二文殊】:若有另外一个称为[是文殊]的,那就变成有二个文殊了。所以,[文殊就是文殊],不用再说什么[是文殊]了,那是多此一举,犹如头上安头。【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但我现前确实是有个文殊之真体在,并非没有文殊真体,比喻真如本性是有真体的,不是什么都没有。 5、【于中实无是非二相】:在一文殊体中,实在没有[是文殊]、或[非文殊]二相可说;于一真体中,论[是]论[非],皆是戏论,唯有当下体取本真,即无[是、非]可得。所以,凡夫见相,圣人见性,就是这个道理。义贯:文殊答言:[如是,世尊,]除了[我]此[真文殊]之一体外,更[无]另一个文殊称为[是文殊]者;[何以故。共读楞严开示
一百八十一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这句佛号念得孤明历历,这里面就有观
- 做人需要下心,做事需要埋头。
- 使人心性向上提升,就称为道
- 修行的九大难关,看看你能闯过几重?
- 在世间上要做到这四个缘
- 允许自己松弛一点
- 做人需要下心,做事需要埋头。
- 你以为教育是在拼孩子,其实底层是在拼父母的资源,能力与格局。
- 她曾四次见到虚云长老,晚年一心一意求生净土
- 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执着任何事物
- 佛家说:“心魔即魔,心佛即佛。”
- 你本来就该成为一道独一无二的美丽风景
- 三辈九品得往生,四土径登不退转
- 佛源老和尚:哪里有禅堂坐香,哪里就道风好、规矩好
- 元音老人|修行路上的几种歧途~
- 修正法师:修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它会障住你,你就是迈不过去…
- 远离虚妄的感觉,依止心中的愿力
- 修道修来修去,也不证果,也不见道,为什么呢?
- 佛教徒是不孝顺父母吗
- 佛源老和尚:一部坛经字已多,百来万字墨成河……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