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分段贯释——离寂静分第十一【下】
1、金刚经分寂静《金刚经》分段贯释——离寂静分第十一【下】。段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总共六次翻译,释离而世间读诵者,分第每每喜奉秦译本,金刚经分寂静主要是段贯因为秦译本文之简洁利落过去古今文人注释,多至数十家,释离大多重视消文释义而疏于述义,分第于般若宗旨渐行渐远。金刚经分寂静般若者,段贯心华妙谛,释离无实无虚,分第密密深深,金刚经分寂静千圣不识,段贯哪里是释离一家之私言可穷尽其奥妙。 2、芯记禅院公众号发愿方便读诵受持者,择其现前资料方便,刊发王骧陆上师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六门以及《金刚经白话述义》,《金刚经受持法略说》共八部分,另外收录刊发六祖大师等的注解,台湾高雄文殊讲堂慧律法师讲义,做出一个有关《金刚经》的合集,以飨读者,方便受持读诵者。鉴于水平有限,难免有疏漏错误。 3、希望读者海涵。离寂静分第十一【下】。【经文】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 4、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 5、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注释】此第四次较量功德,每日三时,各以如是恒河沙等身布施,非仅一日二日,一次二次,乃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可谓多之至矣,然不如般若之胜也。若于此经,一闻于耳,即已深入,无所犹豫,其福已不思议,况复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乎。此等胜事,下劣根器,每不欲闻,亦非声闻等所能共幸,惟顿入菩萨,直趋无上菩提,不落阶级,亦无渐次之大乘人。 1、其成就功德,言不可量者至长也,不可称者至重也,无有边者至广也,不可思议者不可以心思拟议也。上求大智,下化大悲,智悲双运,安于精进肩上,从生死海波罗蜜多,自他一齐解脱。 2、故曰荷担如来无上菩提,有此大心,具此大器,人法双空若有所著,此即小法,四相即不能免,故著不得,著即为情见所覆,解说时,将不能如义而说,听受时,亦不能如义而领会矣。倘彼此互相通达,即在在处处是经是塔庙矣。若有二字,即明言非文字之经,指生佛同体不异之真如,是应受世间人天香华供养者也。 3、【经文】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4、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注释】此段于初学人,中途疑退者。近世行者,虽是学佛,多半求佛,因何求佛,曰图福报,并求眼前立至之福报,此执取有相之总因也。 5、不知求佛并非不可得福报,但有先决条件者二:。一、眼前种种都是果,夙世造因而今世受之,顺逆之境,出有偶然,非是定法,汝今受持读诵,系种未来福田,若为人轻贱,是受过去世罪报,不可并论合计也,第受则果消,另转一因果矣。二、福报有二,一无上智慧之福报,以证得菩提为极则,永久勿失勿退者也;二人天有漏之福报,乃一时之得失,终非究竟者也。佛只令汝自求,自造因,自得果,自受报,好坏任汝自由自择,佛非可代为祸福也。《金刚经》分段贯释——离寂静分第十一【下】
《金刚经》分段贯释——离寂静分第十一【下】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长者不在于年迈耆老,而在于修行的成就
- 当你摆平自己的时候,这个世界就没有所谓的不平
- 四十八大愿——(第18愿)十念皆生我国
- 妄本无因,真亦无得
- 般若的空性,并不破斥缘起法的因果
- 「十念业成」,不必执着到底几念
- 十念念佛以及迴向之法
- 不要以为修行就是闭眼打坐
- 阿弥陀佛为何被尊称为「佛中之王」
- 觉得环境不好,为何不把你的心换一换呢
- 业相与净相
- 将此深心奉尘剎,是则名为报佛恩
- 助念时需要给亡者和冤亲债主立牌位吗
- 《信心铭》中的用功诀窍
- 当你摆平自己的时候,这个世界就没有所谓的不平
- 以四种行门来摄受教化众生
- 长者不在于年迈耆老,而在于修行的成就
- 人生有好的智慧,就能开展出好的前途
- 佛源老和尚的故事:祈晴法会与遣蚁法会
- 四十八大愿——(第16愿)国中无不善名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