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念业成」,不必执着到底几念
问曰:心若他缘,念业摄之令还,必执可知念之多少。底念但知多少,念业复非无间。必执若凝心注想,底念复依何可得记念之多少? 答曰:经言十念者,念业明业事成办耳,必执不必须知头数也。底念如言蟪蛄不识春秋,念业伊虫岂知朱阳之节乎?知者言之耳。必执十念业成者,底念是念业亦通神者言之耳。但积念相续,必执不缘他事便罢,底念复何暇须知念之头数也。若必须知,亦有方便,必须口授,不得题之笔点。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 依何可得记数疑,第八个问题。众生都是打破砂锅问到底。如果心想其他的境缘,把它摄过来,可以知道能够记这个念有多少;如果念是不间断的,或者全心都在注想某个境缘,依什么方法来记这个念头多少呢? 昙鸾大师这个回答很有智慧。经典当中讲这个十念,不要执着念的数量多少,它只是在阐明一个道理。往生的这桩业事,就是净业的事情成办了,至心称念佛号跟阿弥陀佛感应上了。就被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摄取,往生的事情就成功了。这里,或者是十念,或者是一念,或者是三念,这里不是在具体数字上来说的,所以就不必要知道到底有几个数量。 进一步,就为什么不要知道这个数量呢?因为这也不是你能知道的。这就是说「蟪蛄不识春秋,伊虫岂知朱阳之节乎」。这个是用了一个典故,《庄子·逍遥游》里面讲,「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这个朝菌就是早上的细菌,它是见到阳光就死的。这种菌它是不知道一天的时光的。蟪蛄,这是蝉——知了的一种,它是春生夏死——春天生夏天就死的。 所以,它是不知道一年的情况的,蟪蛄是不知道冬天的情形的,这就叫小年。实际上是说我们众生被我们的认知、我们的寿命、我们所处的空间……,井底之蛙,被井里的那个环境所局限,是不了解大海的;你是短时间的一个生命体,你是不了解无量长的时间段的这种情形的。 伊威虫也是这样的。伊威虫是生在夏天和秋天相交的那个时候,一般生在墙脚底,或者盆盆罐罐底下的湿地。所以生在春夏之交的伊威虫,它是不知道夏天三伏天那种骄阳烈日当空的节气的。他用《庄子》的,包括《诗经》里面所说,说明我们业力凡夫认知上是有缺陷,是有局限的。对这个十念往生的本质含义,不要用你的心意识,用你的常识、经验去执着它。知者言之耳,就是说蟪蛄不了解整个一年的情况,但是有一个更高的生命体,他能了解。 十念净业成就,亦复如是。这是「通神者」,能够跟神妙的那个净土的境界能够相通的人,才能知道他的本质义。总的来说,就是只要把这个念头相续,不系缘其他的事情就可以,不必一定要知道念数的数量。但众生还是执着:我还是想知道,到底几念才能往生?那昙鸾大师在这个情况下也只有幽他一默:「如果你必须要知道的话,我也有方便,但必须口耳相传。机密不传六耳,这必须口授,不能写在文字上,什么时候我单独跟你说。」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学佛人着魔了怎么办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零九)【讲义】卯四会十八界即藏性(分二)辰初总征 二别释今初
- 共读楞严开示(九十七)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八十三)【义贯】阿难,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汝今遍观此会圣众,用目循历,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
- 丰子恺的牛画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二十七)【义贯】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云何二见?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二十二)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四十一)【讲义】六入即有情世间身心,前五根属身
- 历代普贤菩萨感应四则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一十)觉所觉眚,觉非眚中。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
- 随机阅读
-
- 对治内心有所得的执着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一十三)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圆影,眚妄所生。此众同分,所见不祥,同见业中,瘴恶所起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四十四)【讲义】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四十六)【讲义】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
- 苦都是因业而成,都是自己造的
- 共读楞严开示(九十五)“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讲义】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
- 经常这样去想,就不会怨天尤人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五十四)【讲义】[午二就喻详辨] 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三十七)【义贯】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七十八)【义贯】阿难,水性不定,流息无恒。如室罗城迦毘罗仙、斫迦罗仙、及钵头摩、诃萨多等诸大幻师
- 佛法的修学是由内而外,先端正其心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一十九)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辨,杂何形像,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零六)【义贯】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一十七)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 阿弥陀佛的身口意功德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四十五)【讲义】若和合者,同于变化,始终相成,生灭相续;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三十)【义贯】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观捏所成故。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七十三)【讲义】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