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学文化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五十八)【讲义】[午二就喻详辨] 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

共读楞严开示

1、共读共读楞严开示,楞严二佰五十八,开示空非【讲义】[午二就喻详辨]阿难。佰讲辨阿彼方如是义午喻详虚空楞严经讲义是圆瑛法师编写的,楞严经义贯成观法师编写的难虚,这两部开示是非此方入由台湾省高雄文殊讲堂慧律法师主讲。今天芯记禅院与大家继续共同学习高僧开示。共读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五十八)【讲义】[午二就喻详辨] 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

2、楞严欢迎各位有学之士,开示空非有修之仁者,佰讲辨阿彼方各位高僧大德,义午喻详开悟见性的难虚仁者在评论区批评指正,指引教授,非此方入开示教导芯记禅院后学之人的共读学习感悟,悲悯在家学人,无善知识指导难免对经典望文生义,产生种种宗教妄想。学“楞严楞伽”开示要用智慧,不能钻文字的牛角尖,不能被艰涩的文字转出烦恼来,要透过文字,见到文字背后的本来面目,见到真如佛性,见到我们人人本自具足的那个。学精典,体悟比理悟要重要得多。看《楞严经》你说记不住,其实没有人能记住。

3、抓住里边的某句话成为你的生活指导,正好对应了你生活里边,你正好又执着了一件事、两件事,那么你看经典里边的某句话,正好一下子指导了你那件事。那这句话你就记住了。

4、[午二就喻详辨]【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如是虚空,也就是用瓶子,似,频伽鸟,从彼地拿到此地来,瓶子里面装有虚空。【如是虚空,指已到他国之空,喻佛地无垢识;非彼方来者,非从凡夫同居土带来;非此方入者,非到佛地,始入无漏身中也】。

5、因为本自具足【以识性周遍但随缘异称】,随种种的因缘,而第八意识有种种的名字,叫做随缘异称。【因位有赖耶】,在因地上,有的名字叫做阿赖耶识,【异熟之名】,另外一个名词叫做异熟识。异类而熟、异时而熟、变异而熟在因地的位置上来讨论,有的名字叫做阿赖耶识;有的名字叫做异熟识,种种不同的名称。如果是果地,就是佛地来讲的话,【[果地擅],这个[擅]就是只有、独,唯独独[无垢],只有它叫做无垢清净识,无垢就是无垢清净识。

二佰五十八【讲义】[午二就喻详辨] 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

1、【庵摩之号】,就是庵摩罗识,庵摩罗识就是第九识。唯识的学说,有一派,像玄奘大师,他们总认为第八意识已经包括了清净的一面了,不需要再立第九识。

2、有一派认为,第八识还有少许的染污、不纯,所以,还要更深一层的立第九识,这二派的学说。无论是无垢清净识,或者叫做庵摩罗识,这个统统是指如来藏性。解释一下:庵摩罗识就是第九识,翻译成中文叫做无垢清净识,意思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是清净的,是远离迷惑,而本自清净的心,因此舍论宗认为:转阿赖耶识之迷,而回归到觉悟之清净的阶位,就中做庵摩罗识。所以,地论宗或者是天台宗也有采取此一说,就是立第九识;但是,玄奘大师的系统,认为第八识已经包括了清净的一面,所以,不再另立第九识。

3、因此我们现在所讲的第八意识,阿赖耶识,全部都是玄奘大师,唯识系统出来的。目前来讲,在中国,大部分都只讨论到第八意识,仅止一此,很少还在立一个第九识再去讨论,很少这样子。

4、除了地论宗,或者是天台宗某些有讨论,其他都一律以第八意识,阿赖耶识,为最终的讨论。所以,果地擅无垢阿摩之号,就是只有佛、佛果独自有,[擅]就是只有他有,独自有无垢清净识、庵摩罗识。

5、【其性一也。若向此处荐得亲切,则即识性,而悟藏性矣】。这个比喻就是说:我们这个色身,因为有我法二执,所以,在我们这个色身叫做识性,在外面的整个虚空叫做藏性。如果破除了我法二执,识性的内空,跟外面的藏性,是一、平等的我们之所以把内跟外分开,正因为我们有我法二执,就像我们这个瓶子一样,这个瓶子有一个形状,这个形状,因为我法二执,把这个形状固定住了。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9680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