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派传承

学佛是否需要舍离一切欲望?是否就是逃避一切社会责任?

学佛是学佛否需要舍离一切欲望?是否就是逃避一切社会责任?

1、学佛是否需否需要舍离一切欲望。是舍离否就是逃避一切社会责任。今天要跟大家谈的切欲切社题目是:学佛是否需要舍离一切的欲望。

学佛是否需要舍离一切欲望?是否就是逃避一切社会责任?

2、望否之所以会有这样题目出来,逃避最主要是学佛因为许多人对于佛教有非常负面的印象,认为佛教不仅是否需一方面叫人家舍弃所有的欲望;另外一方面,看起来又好像不能够善尽社会的舍离责任,逃避一切社会的切欲切社责任一样。所以,望否我们今天应该要来跟大家说明这个基本的逃避差异。首先,学佛我们先来看看,否需我们说所有的舍离修行其实如果从解脱的立场来看,不外乎是要排除烦恼、对治烦恼,那么烦恼有许多时候都是由于贪欲所引起;所以,其实在世间的许多的宗教,只要谈到所谓的烦恼这些事情的时候,也都是以贪欲作为要对治的目标。比方说一神教来讲,比方说基督教、天主教。

3、他们也在教信徒,希望信徒不要完全著重在世间的这些荣华富贵,而是要把天上所谓的上帝身边的这些荣华富贵,当成真正的荣华富贵,要能够摒弃世俗的东西,勇于去追寻上帝的脚步,按照上帝的指示去做事情。这是一神教。那么东方呢,移到东方来看,东方的印度教其实也有异曲同工。比方说,东方的印度教其实吸取了部分佛教的名词,他们也在说世间所有的一切其实都是幻化的,所以大家不应该费很大的力气去执著这些幻化的事物,而应该清净少欲,才能够跟真正的『梵』合而为一等等。

4、像这类型的说法,在印度教里面也是屡见不鲜的。再来看看中国的本土,有所谓的老庄道家。

5、在老庄道家里面,其实关于少欲、知足常乐这方面的教诲其实也很多。比方说,老子就认为说,追求外面的物欲,比方说色、声、味等等,如果一味地追求的话,反而会让我们的眼睛看不到真正的东西,耳朵听不见真正的声音;所以像这样的结果,追逐外面的五欲的结果,反而会使得人丧失了灵性;不能够知足少欲的话,就会因为我们五项感官的盲目,接下来就会引起了许多的灾难。

学佛是否需要舍离一切欲望?是否就是逃避一切社会责任?

1、所以在老庄道家里面也是教大家要少欲知足。所以,从这一点立场来看,的确在世间里面许多的宗教,也确实都教大家要远离这些欲望。那佛教本身呢。如果从最浅最浅的层次来看,当然就希望说,大家也要减轻欲望。

2、比方说,佛教在教大家要除性障的这件事情,性障里面其中一个很主要的项目,就是你要对治个人的这些贪欲。如果我们再更进一步来看,佛教的经典里面,也有所谓的少欲知足的记载。

3、比方说在《杂阿含经》里面,佛陀就曾经称赞过大迦叶尊者,说他少欲知足,头陀第一;或者,佛陀也曾经称赞过尊者舍利弗,说他持戒多闻。所以,少欲知足的这件事情,的确在某种的程度上来讲,也是对于行者修行得力、降伏性障的一个称赞之词。可是在佛教里面,谈的这些关于解脱方面的道理,其实它的层次是远远超过所谓的少欲知足的层次。

4、因为少欲知足可以让我们减少目前我们所碰到的世间烦恼,可是少欲知足的这个状况、这个修行,并不能够、并不足以使我们能够超脱三界的生死。这里面的道理,当然就牵涉到宇宙世界的结构,所谓的六道轮回的道理,所谓的有情生灭轮转的真相。因为这些真相的关系,所以光是少欲知足,我们是没有办法出得了三界的;实际上也没有办法真正解脱,完全的解脱烦恼。

5、所以,如果谈到极致来讲,真正谈到极致来讲,比方说在《阿含经》里面,就有提到了所谓的『厌离、离欲、解脱』这些看起来是非常究竟的字眼。当然,细心的观众听到这里可能会觉得说,那岂不是坐实了说佛教就是要叫人远离一切的欲望吗。关于这个我们要进一步再来看。我们说在佛教的修行来讲,可以选择出家,也可以选择在家修行。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9680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