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说:只有心外无物,才能洞察一切。
1、心外弘一法师说:只有心外无物,无物才能洞察一切。洞察藕益大师有句话是弘法:“善友罕逢,恶缘偏盛,师说非咬钉嚼铁,心外刻骨镂心,无物何以自拔哉弘一法师对藕益大师这几句话颇为赞同。洞察他在讲经说法时为众人解释这句话作为开示:“‘善友罕逢,弘法恶缘偏盛’”,师说此八个字把世间相说透了。心外善知识很难遇到,无物但是洞察遇到之后,你也不一定喜欢他。 2、因为看他的样子,听他的讲话,都觉得格格不入。他说的是苦口良药,但世间人听不惯。恶缘是引人造罪的因缘,随时可以遇到,而且你很喜欢同他交往,以后吃亏上当。真正善知识必定谦虚。 3、从前闭关的人是为养道,道业已经成就,闭关清修,等待时节因缘成熟再出来弘法利生。现在不行,尚未出家即闭关,已失掉闭关的意义。在今天这个时代,以佛为师应有刚毅的志气,成就自己的道业,坚守原则,决不同流合污。世间人原本就有很多扮相,交一个心存正气的有品位的人做朋友并不容易。 4、有时候,反而是我们恰恰能被别人看透,想要不被别人看透,并非隐藏心迹就可以做得到的,真正有效的方法是让自己没有心迹可寻。做人就是如此,只要你有心迹存在,无论隐藏得多深,最终还是会被人探察到,所以要不想被别人探察到心迹,就要做到心无外物。在这个繁杂纷扰的世俗里,想要有一双慧眼,内心必须做到不染纤尘。 5、只有心无外物,才能洞察一切,才能更清醒更理性地走下去。弘一法师说:只有心外无物,弘法才能洞察一切。师说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千万莫上邪魔外道的当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五)佛有三身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三十六)【讲义】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刺若、非波罗密多。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二十六)【讲义】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灭,又征虚空
- 佛教里的譬喻故事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讲义】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共读楞严开示(十一)显见离见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三十三)【讲义】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
- 如何看待人间佛教与净土法门的关系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二十一)【讲义】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而出?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
- 随机阅读
-
- 下品中生是什么样的情况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讲义】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一十四)云何断诸想?云何三昧起?破三有者谁?何处为何身?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八十二)【讲义】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忆,失忆为忘。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
- 下品中生是什么样的情况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八)【义贯】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八)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 共读楞严开示(十)带妄显真
- 度四流者为作桥樑,趣彼岸者为作船筏
- 共读楞严开示(贰佰)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而此圆影唯眚之观?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一十三)云何现已灭?云何净诸觉?云何诸觉转?及转诸所作?
- 共读楞严开示(二十四)常住真心
- 修行人要把人我是非捨掉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讲义】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
- 共读楞严开示(十一)显见离见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四十二)【讲义】心、色诸法,不离因缘。先约心法释:夫真心绝待,寂湛常恒,不假因缘;而六种染心,虚妄生灭
- 燃身燃指供佛,不一定非烧不可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讲义】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八)【义贯】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五)第四卷:阿难请示华屋之门,即是悟后请修。以此证知,前三卷半,乃说性,不说修,故独属奢摩他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