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三宝譬如投生帝王之家
今日诸位发心来皈依三宝,皈依老衲甚为欣慰。宝譬诸位远道过江来此,投生无非希望得些益处。帝王但若想得益,皈依自须有相当行持,宝譬如徒挂空名,投生无有是帝王处。 诸位须知现既皈依,皈依即为佛子。宝譬譬如投生帝王之家,投生即是帝王帝王子孙。但能敦品励行,皈依不被摈逐,宝譬则凤阁鸾台,投生有分受用。自今以后,须照佛门遗教修持。 要晓得世间万事如幻,人之一生,所作所为,实同蜂之酿蜜,蚕之作茧。吾人自一念之动,投入胞胎,既生以后,渐知分别人、我,起贪瞋癡念。成年以后,渐与社会接触,凡所图谋,大都为一己谋利乐,为眷属积资财,终日孳孳,一生忙碌,到了结果,一息不来,却与自己丝毫无关,与蜂之酿蜜何殊?而一生所作所为,造了许多业障,其所结之恶果,则挥之不去,又与蚕之自缚何异?到了最后镬汤炉炭,自堕三涂。 所以大家要细想,要照佛言教,宜吃长素,否则暂先吃花素。尤不可为自己杀生,杀他之命,以益自己之命,于心何忍? 试观杀鸡捉杀之时,彼必飞逃喔叫,只因我强彼弱,无力抵抗,含冤忍受,积怨于心,报复于后。以较现在武力强大之国,用其凶器,毁灭弱小民族,其理正同。 诸位既属佛子,凡悖理之事,不可妄作,佛法本来没甚稀奇,但能循心顺理,思过半矣。许多人见我年纪虚长几旬,见面时每有探讨神通之情绪,以为世外人能知过去未来,每问战事何日结束?世界何日太平?其实神通一层,不但天魔外道有之,即在鬼、畜俱有五通,此是性中本具,不必注意。我们学佛人,当明心见性,解脱生死,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从浅言之,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但不可损人利己,更宜损己利人。果能切实去做,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一切自知自见,自不枉今日皈依也。 所谓三皈依者,第一皈依佛,第二皈依法,第三皈依僧。何以先当皈依佛?佛为大觉世尊,究竟常乐,永离苦恼,导诸众生,出迷笼,就觉道,佛为教化主,故先当皈依佛。次当皈依法者,是我佛法门,三世诸佛,皆依之修行,而成就无量清净功德。今日既欲返本还源,净除心垢,捨佛法无由,故次当皈依法。三当皈依僧者,以佛法不自弘,须假人弘。人能弘法,方使从闻思修,证果成佛。况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了,难了之法,既借僧得闻,此恩莫极,故当皈依僧。又名皈依三宝,三宝之义,分别有三:一者一体,二者别相,三者住持三宝。 (一)一体三宝者,即一心自体,法尔具足佛法僧三宝故。梵语佛陀,此云觉者。当人一念灵明觉了之心,即自性一体佛宝。法者轨持义,这个心性,能轨持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即自性一体法宝。梵语僧伽耶,此云和合众。即此觉心能持一切法,即心即法,法法唯是一心,即法即心,心法不二。事理和合,即自性一体僧宝。如是一心具足佛法僧三宝,三宝唯是一心,是名一体三宝。众生迷此,向外驰求,流转生死,诸佛悟此,即证菩提,释一体三宝竟。 (二)别相三宝者,佛法僧三宝名相各别故。梵语佛陀耶,此云觉者。觉彻心源,究尽实相,是名自觉。将自证法门,觉悟一切众生,是名觉他。自觉已圆,觉他亦竟,是名觉满。三觉已圆,万德俱备,究竟成佛。初菩提树下成道,示丈六金身,于华严会上,现卢舍那尊特之身,是为别相佛宝。如来随机设教,五时所说权实诸经,三藏十二部,所诠教理行证,因果智断,各有不同,是名别相法宝。稟教修行,从行契证,声闻、缘觉、菩萨三乘阶次,各各不同,是名别相僧宝。释别相三宝竟。 (三)住持三宝者,佛灭度后,无论泥塑木雕,五金铸作,纸画布绘,诸佛形象,留世福田,恭敬如佛,功德难思,住持不绝,是名住持佛宝。无论黄卷贝叶,所诠三藏十二部大小乘经,使见闻者,依之修行,皆离苦得乐,乃至成佛,化化不绝,是名住持法宝。剃发染衣,弘宗演教,化度众生,绍隆佛种,是名住持僧宝。释住持三宝竟。 而住持、别相、一体、悉称宝者,不为世法之所侵凌故,不为烦恼之所染污故。世间七珍,虽称为宝,享乐一时,毕竟成空,只能养生,不能脱死。若论三宝,则能息无边生死,远离一切大怖畏,故永享常乐。 今言皈依三宝者,不特皈依住持三宝,别相三宝,亦复皈依一体自性三宝。落于言说,虽名三种三宝,其实唯是一心,更无别法。举凡一切事物,莫不由心,心摄一切,如如意珠,无不具足。所以教中,但云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等,终不云皈依于他。 六祖云:「自性不归,无所归处。」夫「归」者,是还原义。众生六根从一心起,既背本源,驰散六尘,今举命根,总摄六情,还归一心之源,故曰归命,故皈依亦即归命义。 「依」者,是依止义。以诸众生一向随诸色声,逐念流转,苦海漂沉,无依无止,不知何处是归宁之地。今皈依三宝,则身有所归,心有所依。从是以后,以三宝为师,三界迷途从此可出,发菩提心,佛果可期,释皈依三宝义竟。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僧家之待客
- 《大手印》浅析讲记(三十八)见定行三要素是大手印的秘诀
- 《大手印》浅析讲记(十)妙有者具足见相就是见性 性相不二 色空不二
- 《什么才是你的》
- 极乐世界可以活着去吗
- 十行位的「行」指的是什么呢
- 《大手印》浅析讲记(五十二)离念的灵知即是当人的本性佛性
- 《大手印》浅析讲记(一百三十三)行安住于自心明体无作无求方为正行中之王
- 天乘十善业之意业
- 《大手印》浅析讲记(一百零八)依于妄念调修法身在妄念上做功夫将其斩断
- 《大手印》浅析讲记(一百一十七)妄念与烦恼皆法身本觉智慧相
- 《大手印》浅析讲记(五十二)离念的灵知即是当人的本性佛性
- 妄语戒有哪种情况可以开缘
- 《佛陀的格言》二十六、财富
- 《大手印》浅析讲记(五十三)做功夫令心坦然住 不擒不纵
- 《大手印》浅析讲记(五十三)做功夫令心坦然住 不擒不纵
- 志公禅师:十四科颂
-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38>
- 《大手印》浅析讲记(一百零五)妄念灭处真心随得更为重要
- 《楞严经》大纲(目次解说)4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