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修行实践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五十一)【讲义】二手于空相摩,即根尘相对,亦可指生灭不生灭和合

共读楞严开示

1、共读共读楞严开示,楞严二佰五十一,开示【讲义】二手于空相摩,佰讲不生即根尘相对,义手于空亦可指生灭不生灭和合。相摩楞严经讲义是即根圆瑛法师编写的,楞严经义贯成观法师编写的尘相,这两部开示是对亦由台湾省高雄文殊讲堂慧律法师主讲。今天芯记禅院与大家继续共同学习高僧开示。生灭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五十一)【讲义】二手于空相摩,即根尘相对,亦可指生灭不生灭和合

2、灭和欢迎各位有学之士,共读有修之仁者,楞严各位高僧大德,开示开悟见性的佰讲不生仁者在评论区批评指正,指引教授,开示教导芯记禅院后学之人的学习感悟,悲悯在家学人,无善知识指导难免对经典望文生义,产生种种宗教妄想。学“楞严楞伽”开示要用智慧,不能钻文字的牛角尖,不能被艰涩的文字转出烦恼来,要透过文字,见到文字背后的本来面目,见到真如佛性,见到我们人人本自具足的那个。学精典,体悟比理悟要重要得多。看《楞严经》你说记不住,其实没有人能记住。

3、抓住里边的某句话成为你的生活指导,正好对应了你生活里边,你正好又执着了一件事、两件事,那么你看经典里边的某句话,正好一下子指导了你那件事。那这句话你就记住了。【二手于空相摩,即根尘相对】,六根对六尘,【亦可指生灭不生灭和合】,还是告诉大家,和合是绝对有语病的,不能作这样如此解,平、等量齐观,才可以讲生灭跟不生灭和合,男跟女结婚就是等量齐观,平等、分量一样,才可以这样讲生灭如果跟不生灭和合,我们永远没办法了生死,因为和合就是:不是左边高就是右边高,这个一定要认清楚这个语病,大悟的人绝对不会这样讲。

4、就像虚空,从来就不与诸相合;但诸相不能离开虚空,要如是体悟。因为生灭是妄,不生灭是体,生灭是没有体性的,不生灭它是有体性的,一定要了解,这二个不是平等的东西;生灭是不生灭的影子,投影而已,也就是意识心本身就是性所起的影像而已,并不是真实性的东西,所以,二者不能和合,却不能相离,如是解,才是真正悟道的人讲的话。【三细俄兴,六粗竞作】。楞严经《表解》介绍因为有一些初学佛法的人,一堂课听了以后,下一堂课来,他就会忘记。

5、忘记以后再重新再提醒,没办法的事情。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

二佰五十一【讲义】二手于空相摩,即根尘相对,亦可指生灭不生灭和合

1、什么叫做无明不觉生三细呢。一就是业相,我们所讲的相分;二就是转相,就是我们所讲的见分,把转真智为妄见;第三叫做现相,就是妄现境界。境界为缘长六粗,第一、就是智相,这个智相不是智慧之相,是分别心的意思。第二、相续相,二六时中我法二执不断,没有办法断,相续相,你时时刻刻,任何一个众生他开口,他一定是[我];就是修行了二十年,他对法上的执着还是很难破,总觉得自己很有修行,卡在一个[我]在修行。

2、第三、执取相;第四、计名字相;第五、起业相,就是造业了;第六就是业系苦相。我们业就像绳子,不只是蚕是作茧自缚,一切的众生都是作茧自缚。佛陀说:单纯是需要智慧的,生命的单纯就接近于真理,我们因为不能单纯的过日子,他的苦就会跟在后面,本来我们好好的人生,我们把它搞得很复杂,单纯的生命是需要智慧的,这是佛讲的;但是,我们因为没有办法过单纯的生命,硬是要过复杂的生命,所以,我们的苦就一定会跟在后面,本来家庭好好的他就外面又搞一个家庭,就变成很复杂了。这个钱够用了,还是不少呢,还搞一些股票,投注下去众生就是没有办法活在单纯的世界里面。

3、如果我们能够复杂的生命,转变成单纯的生活,能够知足,能够时时刻刻满足,运用智慧,能够把我们所有的欲望降到最低点,这个是有智慧的人,也懂得生命的艺术。所以,不只是蚕叫做作茧自缚,人就是作茧自缚的蚕,因为我们不懂得把生命单纯化,我们就是吐蚕丝,这个丝就是业,吐了贪心的这个丝,就是业的丝;吐了嗔恨心的丝,吐了愚痴的丝,我们一直作茧自缚,一直缚到死,仍然没有办法挣脱名、利、色三关。人的一辈子,名、利、色,还有家庭,再来就是睡眠,占了一个人的生命99%的时间,还拨出一点点一点点时间来听个《楞严经》,一听就困了。

4、所以,这个世间要讲到修行还真是难,还拨出一点点的时间来听经闻法,还觉得自己很伟大,众生很难救的。则三细俄兴,[俄]就是突然。六粗竞作,【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等触,即妄现受阴之相】。所以,记得,一切法不受,叫做正受,这是佛讲的;无论你接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统统是妄,因为所有的受都是幻;但是,不是说没有苦、没有乐、没有舍,不是这个意思,是说苦无实性,能放得下苦,不是世间没有苦。

5、如果你的世间没有苦,又不是大愚痴苦,但是苦无实性,所以,知道说苦是生灭的,就尽量忍,这个是佛的境界。我们一般苦就牢骚、抱怨、痛恨,就增加生命的第二重负担。所以,没有学佛的生命是输二次的,学佛的生命观刚好抵触,我知道苦,苦无实性,忍下来进入第一义谛,苦化作心地的安祥,所以可是,众生苦已经输一次了,在苦当中妄生恨,加上恨,恨老公抛弃我们;恨老婆跟人家跑掉,恨儿女不孝顺。这个缘起法当中已经很苦了,还加一层恨,就输了二次,生命种种的煎熬跟痛苦。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9680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