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普贤菩萨感应四则
李靖箭射文殊普贤 唐朝雁门关太守李靖,历代最初在京城的普贤菩萨时候,颇知道对出家人尊敬礼遇,历代因为僧宝功德巍巍,普贤菩萨是历代代佛宣说佛法,滋润众生精神食粮的普贤菩萨啊! 「我要敬事僧宝,历代绝不动摇心志!普贤菩萨」他内心中想着,历代事实上他也做到了。普贤菩萨 但是历代佛门中人也往往有若干败类,这等于人的普贤菩萨手指头有长短不齐,社会上也是历代良莠不齐是同一个道理。 见到出家人做出了非法的普贤菩萨行为,与戒律违背,历代毕竟是少数,李靖却起了一种——从希望至失望,从尊敬到不敬,甚至进一步认为所有出家人都是如此!佛教的代言人出家众尚且如此,整个教义便也不可信,再说要这样的教做什么,于人无益,不如消灭了它还好——的心理。 所以当他在代州任官职时,居然大废佛寺,从前曾立志「敬事三宝」的念头不知何时已跑到九霄云外去了。 有一天出外射猎,骑马奔腾于中台山一片广大的原野中。忽然,他眼睛一亮「奇怪,明明是一片绿色的原野,这儿怎么有一个大池子呢?以前也来过,怎么都不曾见到过?」 策马稍前,这一看更不得了,竟有一个和尚与一妇人在大池子中公然共浴。「哼,这对无耻的男女!」 他大为瞋怒,一点也不加考虑,立刻将身后的箭掏出,上了弓,「嗖!」的一声射了出去。他的箭法一向是很準的。由于大池子离他策马的地方有一段相当的距离,远远望去可以看到那两人的肩上都中了箭。 这个时候,他觉得很痛快。 那一男一女带着箭伤向东南方向逃去。 「追!」他骑了马一路直追下去。 奇怪的是那对男女不过是徒步,而他策着马儿,但彼此间的差距老是隔着几步,怎么也追不上。 「莫非今天遇上鬼了?」他心中自嘲。 一直追到一处,有一间小小的寺院叫做「真容院」,明明两人逃进寺院去了,怎么找不到呢?怎么会? 进入寺院见殿上有两尊菩萨像,一是文殊、一是普贤。仔细再看,赫然两尊菩萨像上都插着弓箭,那不就是他射出的箭吗! 他开始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后悔自己的孟浪,更忏悔自己的罪业,不由得悲泣起来,就在两尊菩萨前顶礼谢罪。 宗赜禅师建立莲华胜会,普贤、普慧二大菩萨入会 北宋宗赜法师。湖北襄阳人,父亲早亡,母亲陈氏,抚养宗赜于舅舅家。年少时修习儒学,广博通达世间典籍。年二十九岁,礼拜真州长芦寺的秀禅师出家,深明禅宗心要。哲宗元祐年间,住持长芦寺,迎接母亲住于方丈室东边的屋子,劝母亲剃发出家,念阿弥陀佛,前后经七年。母亲临终时毫无疾苦,安然念佛而往生。宗赜自己认为报答亲恩的孝心已经尽了,因此遵从依循庐山莲社的规约,创建「莲华胜会」,普劝僧俗大众,学习西方净土不可思议的妙观。然后专持佛名,迴向发愿,期望能够往生净土。 宗赜有一天梦到一位戴着黑色头巾的白衣居士,风姿相貌清新美妙,约三十岁左右,拱手作揖向宗赜说:「我想要加入莲华胜会,请帮我书写一名席位。」 宗赜因此取出莲会的名录,问说:「请问是何姓名?」回答:「普慧。」宗赜帮他书写入会后,这名白衣又说:「我的家兄也请求书写一个名位。」宗赜问:「令兄何名?」答说:「普贤。」才一说完,就隐没不见了。 等到宗赜梦醒之后,告诉诸位长老大德说:「《华严经·离世间品》,有普贤、普慧二大菩萨,辅助弘扬佛法,我今日建立莲华胜会,一同期愿往生西方,感得两位大士暗地相助,因此决定就以此二大菩萨为莲华胜会的会首。」于是远近的众生都嚮往而受教化。 净梵法主修法华三昧,感得普贤大士为授戒羯磨 法主净梵,母龚氏,梦佛光满室而有孕,生子后即取名佛护。十岁依胜果忏主出家,常念阿弥陀佛圣号不断,有人问:「这么小的年纪为何念阿弥陀佛?」师答说:「我欲到西方净土去求挂搭」。 十八岁时受具足戒后,参访明师,悟佛妙旨,讲经不断,依师求戒、学戒、深受法益者甚众。尝率二十七人修法华三昧。以二十八日为期,如此三会感得普贤大士为授戒羯磨,并于空中连称三声「净梵比丘」,自此后说法之时所发洪音如撞巨钟。 率众修法华三昧将圆满时,有二僧向师作礼言:「今春到石桥礼圣迹」。见空中散花异香非常,忽有一僧历声说:「姑苏梵法主(净梵比丘),期忏散花至此」语毕不见。前来瞻礼的长洲令黄公彦将此刻记于石,云:「异哉师之道力,其与北京进法师,梦释迦授戒;南岳梦四十二僧加羯磨法。异世同效……」 净梵法主神迹甚多,于禅观之处大众见金甲神跪于座前。师于一处修忏,见韦陀菩萨行至忏室,凡有人被其点察,则障起而退。 在一个酷热的夏季,大众夜不能安卧。净梵法主即披三衣坐于水阁上,忽然风雪飞集、凉气逼人,夏行冬令,大众无不惊叹敬仰。知道这是神龙感师之德而变热为凉。一次梦中,被黄衣史者请至冥府,冥王迎师奉为上座。并令史者检祥霭簿中记载到:净梵比丘,屡经多劫长讲《妙法莲华经》,冥王即起顶礼并遣使者相送。 政和中太守应公婢,为妖崇所娆歌笑不休,请师为施戒后即刻安定。葛氏请师为亡夫施戒,当即见亡夫恭敬于师绕座三匝,并礼谢说已得解脱。宣和初,郡守贾公敬师高行,补为管内法主。师制订了期忏规式,并别制忏仪,与众同修常感瑞应。 建炎元年十月坐之,火化后得很多的舍利,建塔供于模塘般若。 虔礼普贤,感帝释护法菩萨化斋 善德王时,生义比丘常住道中寺(后名众生寺),戒行精严,诵经礼佛精进不懈,早晚于殿内供奉的普贤菩萨像前至诚礼拜。此后,左右殿堂失火,唯供普贤菩萨的殿堂独免火难。生义比丘与二僧发愿修复寺院,苦于款项难以募集。 是年五月十五日,感得帝释天的天帝降于寺内的左经楼,留住了十余天,整个殿塔及附近的草木土石皆发异香,五彩祥云覆罩寺空,南池中的鱼类欢喜跳跃。此一奇异瑞相展转相传,国人争相奔来观看,无不惊叹「不可思议」。 因此,修复寺院所须的各种材料和经费争相捐赠,堆积如山,各种工匠师不请自来,寺院很快就圆满峻工。天帝欲还帝释宫,二僧对天帝说:「天帝欲返天宫,请慈悲允许将您的圣容画下,以便大众供养,感报天恩,也因修复三宝道场的殊胜因缘而留下天帝的身影,永镇下方,令众生行善积德。」 天帝说:「我的愿力远不如普贤菩萨的无边威德和救度法界众生的行愿,对现今寺内的普贤菩萨圣像,应该教导大众虔诚礼拜供养,不可轻慢。」二僧遵天帝之教,慇勤敬奉普贤菩萨无有懈怠。 多年后,主寺僧性泰跪于普贤菩萨像前自言:「弟子久住寺中,精勤香火,昼夜不懈,只因寺无田产香火不继,欲往他寺挂单,所以特向菩萨告辞。」当晚性泰比丘在梦中见普贤菩萨对自己说:「师且住寺中,不要远离,以我之缘,为你化斋费」。 醒后至为感恩普贤菩萨的慈悲,就留于寺中苦修。几天后,忽有二人马载牛驮油盐米茶等用品到寺门前,寺内僧人问:「斋主从什么地方来」?答说:「我两是金洲界人,有一比丘对我们说:「住东京众生寺很长时间了,因为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短缺。今向施主化缘。所以我们驮载米盐等物特来供养三宝常住。」 寺僧说:「本寺无人出外化缘,两位施主是否是听错了或是走错了」。施主说:「是寺中化缘师父领我们而来,到前面的井边时,师父说:‘距离寺院不远了,我先到寺中去等你们。’我两随即就到了。」寺僧便领二位施主进入殿堂。两人一看见普贤菩萨像便礼拜,相互惊叹说:「这不就是向我们化缘的比丘师父吗!」从此以后,寺中的饮食等物都是两位施主的虔诚供养。 又一次,寺院山门发生火灾,火焰直往殿内窜,寺僧急忙到殿中去保护普贤菩萨像,但大家都不知普贤像到什么地方去了,再回头一看,普贤菩萨像早就立在院庭中。相互推问是谁把像请出来的,大众都说不知道,方知是大圣的圣威。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憨山大师彻悟心性的故事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五十二)【讲义】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四十六)【讲义】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三十九)【讲义】当处出生,生无来处;随处灭尽,灭无去处;不过徒有幻妄名相而已
- 名号怎么念才能摄住妄想心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三十一)【义贯】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相所在。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五十八)【讲义】阿难,若复此空,无因自生,未凿土前,何不无碍?惟见大地,迥无通达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六十)【讲义】汝全不知:如来藏中,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 名号怎么念才能摄住妄想心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六十三)【讲义】若此见精,与暗与明,非一体者,汝离明暗,及与虚空,分析见元,作何形相
- 随机阅读
-
- 只有一切顿捨,才能迸出净业种子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六十八)【讲义】此识了知,为生于见?为生于相?为生虚空?为无所因,突然而出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四十)【讲义】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二十四)【讲义】是故当知:身触为缘,生身识界,三处都无。则身与触,及身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十恶五逆,都是因为这个贪心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九十四)【讲义】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二十九)【义贯】是故当知:色实在灯,见病为影;影、见俱眚,见眚非病,终不应言:是灯?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五十七)【讲义】阿难,空性无形,因色显发:如室罗城,去河遥处,诸刹利种,及婆罗门,毗舍、首陀
- 往生到极乐后的正报身心相貌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三十)【义贯】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观捏所成故。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二十二)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
- 共读楞严开示(九十四)“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
- 寺院外墙为何大都漆成黄色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七十四)【讲义】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三十一)【义贯】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相所在。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
- 共读楞严开示(九十九)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
- 念诵《普贤行愿品》能得到五种果报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八十)【义贯】阿难,空性无形,因色显发;如室罗城去河遥处,诸刹利种及婆罗门、毘舍、首陀、兼颇罗堕、旃陀罗等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一十九)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辨,杂何形像,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三十一)【义贯】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相所在。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