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教经典

《楞严经》第二套:总论(义贯绪论)?15>

《楞严经》第二套:总论

1、楞严论义论>《楞严经》第二套:总论,经第义贯绪论,套总讲题:《大佛顶首楞严经》。贯绪总论,楞严论义论>义贯绪论主讲:慧律法师主讲。经第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套总

《楞严经》第二套:总论(义贯绪论)?15>

2、贯绪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楞严论义论>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经第第51页,套总倒数第一行,贯绪第4、楞严论义论>《忏悔品第六》云:“今可各各胡跪,经第‘胡跪’就是套总长跪。

3、我们中国人的跪,跟佛陀当时在世时的那个跪,是不一样的。佛陀当时在跪的时候,只有跪一脚,只有右膝着地我们现在这个顶礼,是中国式的五体投地的顶礼;那么,五体投地的顶礼,是根据中国觐见皇帝的时候,用最恭敬的来拜。

4、因此,我们现在的跪、长跪,跟佛陀在世时的跪,已经不一样了。佛陀当时在世的时候,跪只有跪一个脚而已,要起来的时候,力量就大,所以,只有跪一个脚,起来的力量比较大。那么,我们现在的跪,已经不一样了,跪下去以后,还要做一个少许的动作,才爬得起来,现在中国式的跪不一样。

5、今可各各胡跪,就是长跪,讲一下这个环境上的不同。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自性,就是万法不离自性,虽然说:这五分讲起来有各个分开来;但是,其实是源自于清净自性,所以叫做自性的五分法身香。为什么叫香呢。就是人人赞叹。

义贯绪论?15>

1、我们现在的修行人,只懂得点外面的香,不懂得点内在的香,持戒庄严就是点香;你不持戒清净,你点再多的香也不够庄严啊所以,灯表示智慧;花表示庄严;这个香表示持戒。因此,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个表法的东西,有外相上的庄严,最重要的是内在要庄严,内在要庄严。底下说:二、定香,什么是定香呢。心里有定,就是真的香。

2、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诸位。什么叫做睹诸善恶诸相。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善相,善相空;恶相,恶相空,其实,这些境界,本来就是生灭、缘起不可得。

3、所以,如果你心住着,落入善,执着善;落入恶,就执着了恶,因此清净自性当中,善恶清清楚楚,但莫住着,就是睹诸善恶境界相,自心不乱这一句可以在你的职业上,你任何一个工作场上,绝对用得着。我们这个世间,哪种人都有,你在你的公司行号,乃至银行、学校老师,什么样复杂的人都有、什么样的个性的人都有,你会发现,很多人都在搞小团体,心机重重,你看了以后难过睹诸善恶境相告诉自己:只要跟自己生死没有关系的,根本就不须要去在意,因为他的善恶,跟我们的生死没有关系,心自然就不乱,名叫做定香。换句话说:一个人的情绪,不会随着善恶的境相转,那么,这个人就接近了佛道,也了解佛的内心的深处。《机缘品第七》,偈云:“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4、”这个如果没有研究过《唯识学》的人,实在是完全看不懂。这个“五”是指前五识,为什么前五识都一起讨论呢。因为它们的功能都是对外境的,眼对色、耳对声、鼻嗅香、舌尝味、身就是触,这些都是根对境,所以,这前五识:眼、耳、鼻、舍、身,它的作用都是一样,对于外境的。所以,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统统一起讨论。

5、那么,这前五识要到什么时候才可以转呢。要到成佛,成佛,佛为什么有三十二相。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96807号-8